比亞迪廣告門最新進展,比亞迪“廣告門”事件
比亞迪內部管理漏洞?
據了解,此次事件已公開的廣告公司均沒有進入比亞迪的供應商庫,僅有雨鴻文化一家作為比亞迪的代理商,比亞迪“廣告門”事件,與比亞迪總部直接接觸,被納入了內部供應商庫。
行業“潛規則”引投機分子
對于涉事廣告商提到的“墊資”“預付款”等情況,在汽車圈內已成為行業司空見慣的“潛規則”。
而該事件還是2018年的廣告門,當時上海雨鴻文化傳播公司表示與比亞迪公司存在服務合同糾紛,歷史三年于2022年2月14日立案。而被告一方在2022年的3月份再次增加訴請,從法律文書中可以看得出來,此案件涉及的金額高達1.
一位汽車公關圈人士表示,大部分廣告業務都需要大量墊資,不止是汽車這一行,所有行業都是相通的,普遍存在墊資的問題。“至于能否墊資、墊資多少、賬期多長等,都是客戶衡量考核的標準。賬期回款和項目有關,有3個月回款的,也有項目結束才回款,小項目回款就快一些。”
而比亞迪就是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企業,并且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和尊重。那么比亞迪“廣告門”余音未了,被訴1.53億元,這個消息公布之后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熱議。那么有人可能也會表示疑問,這件事情對公司的經營到底。
該名廣告圈人士提到,代理商通常都會有一部分墊資,資金壓力要看他和供應商的談判能力,如果是小的供應商可以先拖款等客戶回款再付,如果遇到比較強勢的供應商就要代理商墊付。“有時候客戶的項目的確很趕,或會硬性要求廣告公司在合同還沒簽訂之前就先把活動做出來,其實對代理商來說是很沒有保障的。客戶通常會后續把合同等補上,但是萬一遇到客戶反悔等情況有可能真的收不到錢了。”
對于廣告圈墊資的規則,京師律師事務所熊超律師表示,墊資這種經營模式只能說是市場的需求,本身形成了自愿性約定,沒有法律依據進行支撐。
8月2日消息,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7月29日,上海雨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雨鴻”)訴被告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一審裁定書公開。。
熊超律師透露,“我曾經接觸過一些廣告代理公司,生產商委托人不會給廣告商全款,基本上也是給到10%~20%,然后根據階段性支付或者看效果支付,全部推廣完成后進入總體結算。所以,墊資的最大風險在于資金給付、資金拖延和資金鏈斷裂等,都會導致企業在市場中主體消亡或者經營受損的嚴重后果。”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汽車電商行業用戶行為白皮書》,中國汽車行業及汽車營銷行業市場規模巨大,并且在不斷增長。2011~2017年間,汽車網絡廣告市場規模持續高速增長,2017年,其市場規模達150.7億元,增速為17.3%。從細分市場看,汽車廠商投放占比85.9%。
由于國內汽車銷量仍處于增長空間,汽車廣告主仍然需要通過大量營銷活動推動銷售增長,因而其整體廣告預算將進一步提升。在汽車行業廣告市場不斷增長的同時,比亞迪廣告門或也給行業敲響一個警鐘。
比亞迪與雨鴻公司之間的爭端在2018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端倪,上海雨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網上發布了一則關于比亞迪廣告門內容的聲明,表示李娟發送給雨鴻公司的廣告業務實際上屬于比亞迪旗下的業務。比亞迪對此事表示與其無關,并且。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