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亞特126p,菲亞特126p當年多少錢一臺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那個我們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北京道路上還是北京吉普212、上海轎車和大紅旗都不常見的時代。大多數老百姓出行還要靠自行車,連28大杠(28英寸車輪的自行車)都是硬通貨,更別提什么私家車了。自1984-1987年,因為我們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友誼,我國以易貨貿易方式從波蘭進口了一批菲亞特126P,直到八十年代末停止進口。
菲亞特126P,開啟了國內私家車時代
首批進口的菲亞特126P,據說是為了易貨一批機床補的零頭。其實它能被進口的最大因素還是其擁有十分親民的價格,單臺7000元的售價讓這款尺寸小巧的家用小車,成為首批富裕起來的萬元戶的標配。 小巧的身材和不大的排量自然不能成為公務用車,不過它卻開啟了國內私家車市場,成為國內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私家車。
演藝界在當時很有名氣的陳佩斯與朱時茂就拍攝了一部小品《趕場》,里面就有大量菲亞特126P的鏡頭,菲亞特126p當年多少錢一臺,當這對好兄弟打開前面“引擎”蓋(這小家伙被當成了一輛前驅車),發現原來這里是行李廂,真正的發動機還在后邊。當陳佩斯得知朱時茂的126P僅用兩缸發動機時,估計他就不會再羨慕有車的老朱了吧!
演藝界在當時很有名氣的陳佩斯與朱時茂就拍攝了一部小品《趕場》,里面就有大量菲亞特126P的鏡頭,當這對好兄弟打開前面“引擎”蓋(這小家伙被當成了一輛前驅車),發現原來這里是行李廂,真正的發動機還在后邊。當陳佩斯得知朱時茂的126P僅用兩缸發動機時,估計他就不會再羨慕有車的老朱了吧!
生產國:波蘭制造時間:1985-1995年外型尺寸:長3.129 寬1.377m 高1.335m空車質量:600kg 核定載人:4人最高車速:105km/h 排氣量:0.653L直列雙缸風冷式發動機后置發動機 后輪驅動此車是波蘭引進意大利菲亞特公司NUOVa。
當然,正式這臺尺寸特別緊湊的小家伙,長x寬x高的參數為3129x1377x1335mm,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特別是穿梭在狹窄的胡同當中)自然是一把好手,也難怪北京老百姓送它一個昵稱“小土豆”。菲亞特126P正是有著小(尺寸小)、快(車輕提速快)、靈(比大車轉彎更靈活)的三大優勢,成為當時溫州和天津的出租車主力。在上世紀90年代,影星陳寶國主演了一部反映當時溫州出租汽車司機的電視劇—— 《喂,菲亞特》,里面描寫了陳寶國所扮演的溫州青年丁志方,用一輛菲亞特126P跑出租,生活中充滿酸甜苦辣的都市劇情戲。
126p是菲亞特500的后繼車型,第一輛126原型車于1972年在意大利投產,而第二年它就已經落戶到波蘭的貝爾斯克·貝雅瓦工廠,名字中的“p”代表了在波蘭的生產型號。126p繼承了500車型的小巧體形和后置兩缸發動機的基本布局,只是。
菲亞特126P,國民車本色
在1973年,波蘭為了在國內普及家用小轎車,引進了FIAT 126的技術,在獲得生產許可后,開啟了車型在波蘭的生產。為與意大利本土制造的FIAT 126進行區分,波蘭生產的產品被稱作菲亞特126P(Polski Fiat 126p)。
當時該車為適應波蘭行駛條件更差的路況,提升了底盤的離地間隙,將轉向燈罩顏色變為橘紅色,并更改了進氣格柵的樣式。 在波蘭本國生產的菲亞特126P的帶動下,讓處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年代的波蘭工薪階層,早日圓上了私家車夢。菲亞特126P比起昂貴的進口轎車,憑借物美價廉的優勢,使其成為普通大眾追捧的產品。
菲亞特126P,小個子的巧心思
小編有幸遇到一輛早期版本的菲亞特126P,迷上了它可愛實用的整體風格。
因為尺寸和生產成本的原因,菲亞特126P的造型基本就是方方正正的。作為一臺微型車,雙門四座的造型實用性也不差。菲亞特126P整體比較簡約,全車使用直線條勾勒,方正的前大燈和下方的矩形轉向燈,特別有辨識度。當然沒有進氣格柵的前臉整體感更強。反光碗式前大燈擁有大尺寸的玻璃燈罩,對鹵素燈泡的照明亮度不要太過奢求。
沒有,只能購買二手產品。菲亞特126p型汽車 :原產意大利只叫菲亞特126或菲亞特馬魯赫 (為了區別于它的原版車型,使用字母P加以區別,而P意指波蘭生產)。此車是波蘭引進意大利菲亞特公司NUOVa500型微型轎車與技術及許可證,于。
后置后驅的引擎布局,讓它的駕駛席處于車身中間位置,讓側面很協調耐看。位于后窗下部的塑料發動機進氣口,除了提供進氣還參與冷卻發動機的任務。可開啟式前三角車窗可提供換氣通風,負壓式后車窗是當時微面和微型轎車的常見配置。
外置防盜油箱蓋、鍍鉻與塑料混合材質的外門把手以及發動機艙蓋開啟機構處均可見到鑰匙口,同時還安裝了一對鍍鉻后視鏡,這些特征可是“老車”的典型標志。145/70 R12的輪胎規格也是當年奧拓的尺寸,不過現在估計不好找了。
然而在國內,菲亞特對我們的影響可是深遠的,甚至不少人人生中座過的第一臺車就是菲亞特126P。菲亞特126型車第一次面世是在1972年,當初主要是為了取代當時的菲亞特500車型,而這款車直到2000年才在波蘭停產,總共生產了
車尾部的豎直樣式后尾燈,集成了轉向燈、夜行燈和剎車燈。從后方看很直觀,便于后車判斷行駛狀態。橫置分布的發動機艙散熱孔,位于車尾的視覺中型,堪稱設計的點睛之筆。
我們對這臺車內飾的要求就不要太高了,中控臺的布局很強調實用,不過擁有當時“所謂高配”的收音機。這輛早期版本車型的儀表盤僅能讀取時速、水溫和累計里程數,兩幅式方向盤頗有時代印記。車內的手搖車窗、門把手、煙灰缸和手套箱都充滿了歲月的痕跡。
實拍車輛采用一臺0.65升排量直列雙缸化油器發動機,傳動系統匹配4擋手動變速器,可提供105公里的最高時速(轉速表的表顯為140km/h),這個表現在當時可算是毫不遜色了。
在電動化臨近的當下,很多經典的燃油車早已成為昨日黃花,在路上見不到它們的蹤影。無論何時,大家不要忘記那些在中國汽車歷史發展進程中,有著特殊意義的經典車,它們應該被珍藏(當做重要的歷史檔案),更應該被后人紀念。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