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發燒39度喝了羚羊角口服液
發燒39度喝了羚羊角口服液,很多人知道“奧運五福娃”中的藏羚羊,也知道珍貴的蒙羚,但卻不一定知道中國有種更為罕見的羚羊,它叫普氏原羚(又稱中華對角羚)!
讓我們相約青海湖
在湛藍的青海湖畔,一望無際的草場上,散落著一粒粒褐黃色的“石頭”,它們時而移動?時而抬頭。那就是普氏原羚、原生態的普氏原羚。
有些許響動,它們就會停止吃草,警惕地看著遠處,隨后在頭羊帶領下,它們紛紛躍起,向更遠處跑去……數十只、上百只普氏原羚奔騰而去的場景,絕對讓你永生難忘!
羚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羊是對一類偶蹄目牛科動物的統稱。羚羊體型大小如山羊,但無胡須。體長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體重40-50千克。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沒有眶下腺,耳朵較長。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較短。
黃毛彎角白屁股
當地人把普氏原羚稱為“黃羊”或“灘黃羊”,聽起來很形象:普氏原羚的夏毛呈褐黃色,厚實的冬毛則換成較淺的棕黃色,或者說是時裝界的秋冬流行色——駝色。此外它們還有一個醒目的白屁股,大致呈一個心形,中間是條棕黑色的小尾巴。
普氏原羚個頭偏小,它的雙角最具辨識度——雄性普氏原羚頭上的角,先是朝腦后伸展,再朝左右兩側外擴,最后在角尖還有一小段內扣。這種角形,在中國的各種野生牛科動物之中,可謂獨樹一幟。
耐得粗飼,也怕搶食
普氏原羚并非典型高原物種,棲息地海拔最高也就3400—3800米,不會象藏羚、藏原羚那樣動不動跑到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它們真正的特長是耐旱。俗名“灘黃羊”里的“灘”,就是指它們經常出沒在貧瘠的鹽堿地或沙地上。
即便有如此“不忌口”的適應能力,普氏原羚依然無法高枕無憂:牧民們放養的牲畜,是它們強勁的競爭對手。
《山海經》中《西山經》有提到麢(líng),就是羚羊。羚羊是對一類偶蹄目牛科動物的統稱。羚羊類的動物總共有86種,分屬于11個族、32個屬。對于分類學,羚羊并沒有特定的專指哪個科或屬。羚羊的特征是長有空心而結實的角。
四處游蕩,遇“欄”路虎
其實,普氏原羚也不是一直這么瀕危。數十萬年前,它們曾在北京周口店留下化石;到公元20世紀初,它們仍廣泛分布在內蒙古、甘肅、寧夏和青海的大片地區。后來由于人類活動影響,普氏原羚的棲息地不斷縮水,最后只剩下青海的兩個盆地———青海湖盆地與共和盆地。
由于高原草場的豐饒度有限,普氏原羚習慣于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局,大范圍遷徙。對今天的普氏原羚來說,遷徙途中最大的危險,并不是狼或獵人,而是牧區的網圍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青海的牧民們漸漸告別了傳統游牧方式,改為劃片放牧:在草場上用網圍欄劃出各家承包的草場,各放各的牲畜,以免草場超載。隔離用的網圍欄,以木樁為基,圍上幾排帶刺的鐵絲,高度可達一米五———牛羊是跑不出去了,可普氏原羚這樣的野生食草動物也被擋住了路。這就阻斷了它們的遷徙通道,割裂了它們的棲息地;還使它們在逃避狼群追捕時,也增加了拔腿逃命的難度,一不小心就會闖進死胡同,或是卡在網上……
所幸的是,比起最危險時的不到300只,如今普氏原羚的保護已經得到了國家的重視,種群數量回升到了29年前的9倍。立在它們棲息地上的圍欄,也在逐步拆除。這個歷經磨難的古老物種,未來依然可期!
番外:“普氏”是誰?
普氏原羚與我國新疆的一種瀕危動物——普氏野馬“同姓”,都跟一個俄國人有關系,他就是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
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是一名沙俄軍官,從1867年先后四次進入中國境內考察,從新疆、蒙古(今內蒙古和蒙古國)到青海、西藏都留下足跡。當時數量尚多的普氏原羚,就是他1871年在鄂爾多斯草原打到了第一個科學標本(雖然學者們13年后才發現是新物種),1878年他又在準格爾盆地獵獲了普氏野馬。此外,他還是第一個到達羅布泊、阿爾金山和西藏腹地的歐洲人,并留下了詳實的考察記錄。
從外形特種上,羚羊可分為斑羚、藏羚羊、普氏原羚、藏原羚、高鼻羚羊、扭角羚、鵝喉羚、高角羚、狷羚、白紋牛羚、轉角牛羚、跳羚等幾種。羚羊是草食動物,牛科中的一個類群。種類繁多,體形優美、輕捷,四肢細長,蹄小而。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