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智捷2015款現在值多少錢,三萬買個納智捷5
2017年度,在乘用車市場轉向“低速”增長的同時,汽車市場中的競爭與分化也愈發明顯。自主品牌中,與吉利、傳祺等品牌的高增速形成強烈反差的,則是越來越多的小眾品牌呈現出持續低迷的市場態勢。而納智捷,顯然屬于后者。
嚴格來說,納智捷的品牌定位應該是“大中華自主品牌”,因其不僅是臺灣地區唯一一家汽車生產廠商,且2010年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成立了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范圍就是研發、生產和銷售“納智捷”品牌車型。
然而,2017年,應該算是東風裕隆成立7年來,納智捷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遇到的最為“驚險”的一年。
銷量持續低迷,經銷商掀“退網”風波
根據乘聯會提供的銷量數據,2017年度,納智捷全年銷量僅為1.75萬臺,同比下跌56.74%。作為對比,筆者選取了納智捷最近三年的銷量數據,從銷量走勢上可以看出,在乘用車市場依然堅挺的2016年度,納智捷的頹勢已經顯露出來。
納智捷2015-2017年度銷量情況
從2016年度銷量同比下跌三成以上,到2017年度銷量同比下跌五成以上,納智捷所面臨的“窘境”可見一斑。在銷量嚴重不符預期的情況下,靠“銷量”過日子的經銷商按耐不住內心的焦慮,開始紛紛另尋出路。
筆者注意到,納智捷在售的車型中,終端優惠幅度最高僅為2萬元。放眼當前以“價”換“市”的乘用車市場,這一優惠力度并不明顯。且對經銷商來說,在售前利潤微薄的情況下,只能將利潤寄托在售后領域。但納智捷車型銷量不佳,產品保有量有限,難以滿足經銷商對售后利潤的需求。
產品銷量不振,經銷商紛紛撤店,此種情形下,業內判斷,納智捷加速被邊緣化后,正行走在“退市”的邊緣。
實施產銷分離,亦難自救
您說的2015款的2.2排量的納智捷suv應該是納智捷大7suv吧,車子的車況還有手續方面不存在明顯問題的情況下大體能夠值十一萬左右,具體需要看實際車況還有配置。
面對“退市”的風險,東風裕隆內部管理層不得不引導公司走上“改革”之路。
2017年年中,東風裕隆正式對外宣布公司將進行大規模調整,其最大的改變之處在于,東風裕隆獲得人事自主權,啟用職業經理人制度;且臺灣裕隆汽車將斥資6億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成立100%持股的“納智捷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該銷售公司作為品牌在大陸的運營主體,將承擔起除汽車制造以外,納智捷品牌在大陸的所有價值鏈。
最低在12萬左右吧!
公開資料顯示,隨著納智捷銷售公司的成立,原來承擔汽車制造角色的東風裕隆汽車公司,以及承擔銷售職責的東風裕隆汽車銷售公司,將進行合并,以東裕制造為存續公司。而在東裕制造轉型為純汽車制造廠后,兩岸股東東風與裕隆對其增資8億元人民幣,以表達股東雙方持續投資的立場。
納智捷2015款的納五車型開了11萬公里,個人認為這個車的車況可以手續齊全的話,二手車價位也就是兩三萬左右,結合車子的車況,配置。
然而,我們目前能看到的結果是,2017年度,納智捷僅以1.75萬輛的年度總銷量收官,顯然與預期目標相去甚遠。而在新車型方面,去年9月27日,承載著納智捷“510計劃”的首款戰略車型納智捷U5正式上市,且東風裕隆方面對這款車的預期銷量定為每月6000臺;截至去年年底,該車型上市三個月后累計銷量僅為4736臺,平均單月銷量千臺有余。顯然,東風裕隆在納智捷U5身上寄予的希望,也未能實現。
2018押寶“新能源”市場,前路仍不明朗
廠商指導價:22.4-27.48萬。目前各地基本都有1萬元左右的現金優惠,也就是低配車型最低價格是:21萬左右,并贈送大禮包。供參考 請設為 最佳答案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品牌戰略發布會上,納智捷就新能源產品規劃、新平臺打造等分階段發布了戰略愿景,其中,新能源和智能化將是未來納智捷重點發力的對象。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產銷分離后,納智捷以2018年為起點,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并提出至2020年所有新售車型全面實現新能源化。納智捷的這一舉措,被業內解讀為“以新能源車型來實施自救”。
然而,押寶新能源車型的納智捷,就當前的處境來看,真的能完成“自救”嗎?筆者認為,這一舉動未必顯見成效。
其次,以納智捷燃油版車型為例,雖然身為自主品牌,但其所推出的車型在售價層面往往與同級合資品牌車型相匹敵,這給消費者造成了納智捷產品售價虛高,性價比偏低的固有印象。而放在成本更高的新能源產品上,顯而易見的是,納智捷產品的售價不會比同級產品更具優勢。
最后,就當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趨勢看,無論是2019年實施的新能源雙積分政策,還是正在討論的燃油車推出時間表,業內認為,轉型新能源不再是車企的“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而納智捷宣布在2018年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并不能掩蓋其品牌力孱弱、技術停滯和產品力低等核心問題。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納智捷當前的窘境,當然來自多方面的原因。2017年度,經歷了銷量低迷、經銷商退網、東風集團撤人、產銷分離等風波后,納智捷雖然決心“改革”,在新能源領域“另起爐灶”,但品牌形象的重新塑造和產品力的提升,均需要時日。短期來看,納智捷所采取的系列“自救”行動,成效或不明朗。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