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海外需求上升,新能源汽車需求分析
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了關鍵臨界值,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30%大關達到31.8%。然而,這條行業利好并未使板塊再創新高,新能源汽車ETF反而在九月至今回撤近10%。這足可以見市場已經開始擔憂明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景氣度了。
誠然,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市場競爭格局已經趨于穩定,增速也會逐漸下降。但是,國內智慧的企業家早已找到了新的藍海市場——新能源汽車出海。海外的新市場往往伴隨著許多不確定性,此次新能源汽車廠商的戰略是否能顛覆市場的預期?本文將詳細解析。
在電池技術突破尚未明朗前,國外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重點一是發展小型乘用車,二是發展大型公交車、市政、郵政等特殊用途車輛。為滿足用戶使用需求,通常采用增程式方案,在純電動汽車上增設常規能源系統為車輛補充電能。純電動汽車的。
新能源汽車海外市場廣大,中國廠商大有可為
單從市場規模的角度出發,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地區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還遠未進入快速成長期。
第四季度,歐洲國家新能源車銷量大幅增長。其中,電動汽車需求上升成為新能源車銷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第四季度,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81.2%,其中純電動車銷量同比增加77.9%,插混汽車銷量同比增加86.4%。不過,在歐洲銷售的。
根據Marklines數據表明,全球汽車銷量整體保持相對穩定,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至15%左右。2020年以來,全球月度汽車銷量基本穩定在650~700萬輛左右,年銷量接近8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2020年起迅速增加,由2020年初的2.4%至2020年底/2021年底/2022年8月分別提升至6.4%/11.9%/14.6%,純電EV車型貢獻主要力量,PHEV插混車型保持緩慢增長。
而我國近年來的汽車出口數據進一步證明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率先突圍國際市場。近十年來,中國汽車出口一直在100萬輛左右徘徊,而在新能源汽車的“猛攻”下,2021年首次突破200萬輛,實現了從105.9萬輛到213.8萬輛的飛躍,2022年前10月汽車出口量更是超過去年全年出口量。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10月,汽車出口創歷史新高,達到33.7萬輛,同比增長46%,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為10.9萬輛,占出口總量的32.3%;2022年前10月,汽車出口量為245.6萬輛,同比增長54.1%,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49.9萬輛,市場份額為20.3%。
所以你會發現它的銷售量一直在突破,而且成為一種比較大的亮點,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特斯拉,它能夠滿足很多人的需求,并且正在持續做一個貢獻,為中國的一些中國出口汽車中貢獻增多。這個時候不僅會滿足國內需求,還要滿足格外需求。
歷經幾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對于配置升級帶來的體驗改善重視度同步提升,如何在現有配置下給客戶營造更佳的用戶體驗成為核心。大屏中控、座椅、聲學、以及L2等級自動駕駛能功能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高速滲透,配套產業鏈的中國公司正迎來發展良機。
售價超過特斯拉!自主品牌出海強者恒強
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出海歐洲,是我國汽車行業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事情。2022年9月底比亞迪舉行歐洲出海戰略發布會,同步發售三款車型:BYD HAN、BYD TANG以及BYD ATTO3,前兩款車型分別定位中高端轎車/SUV品類,售價7.2萬歐元,相比特斯拉Model 3/Y價格帶更高;第三款車型定位入門級SUV市場,售價3.8萬歐元。
歐洲市場消費者對于純電產品續航的要求與國內基本相似,但產品提供動力加速性能略差,智能化明顯低于國內同樣價格區間競品車型。比亞迪登陸歐洲的新品恰好實現了性能與智能的平衡。可以發現,此次車企出海并未延續以往我國性價比的特色,而是用超強的產品力來與國際品牌硬碰硬。
一些中國車企已經意識到,需要更多地關注發達市場,挑最難啃的骨頭啃下。因為發達市場不僅僅是帶來銷售數量,還有助于整個業務體系和專業性的提升。
歐盟有著全球最嚴苛的汽車認證標準,國內的碰撞測試C-NCAP、早前的測試工況NEDC等標準都是源于歐洲或者在歐洲標準上進行修改,要滿足歐洲的相關標準,需要車企自身有著較硬的技術實力。
不只是比亞迪,吉利、長城汽車等的子品牌也在海外市場上大顯身手。
早于2020年吉利領克01 PHEV車型已經正式登陸歐洲市場,并于荷蘭、德國等地開設品牌專屬運營銷售中心,開拓比利時、法國等國家,以訂閱制模式銷售,月訂閱費用550歐元,擴大品牌當地市場知名度。
2022年長城魏牌摩卡PHEV(Coffee 01)與歐拉好貓正式歐洲上市,摩卡PHEV售價約合人民幣39萬-42萬元,與歐洲在售豪華車型相當,同時,拿鐵PHEV(Coffee 02)、歐拉好貓GT、閃電貓聯袂亮相。
然而,電動車出海之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汽車廠商必須綜合考慮政治環境、競爭格局、進入門檻、產品需求等因素,并將這些因素內化成全球經營能力,最終以相對標準化的服務與全球用戶對接,才能在未來的大航海時代取得決定性勝利。
剛剛過去的十月份,在德國柏林舉行的歐洲發布會上,蔚來正式宣布進軍德國,荷蘭,丹麥和瑞典,這是繼挪威之后,蔚來出海棋局的第二步。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蔚來汽車將采用“以租代售”模式進行預訂。與此同時,小鵬汽車也交出了近兩年來的成績——小鵬汽車在挪威僅售出1006輛。
另一家汽車新勢力理想,似乎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出海策略上。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口口聲聲說要成為全球汽車制造商,但卻遲遲不能進入海外市場。由于歐洲國家陸續取消了混合燃料汽車的補貼,這一理想頗有“扼殺于搖籃”的感覺。
東吳證券認為市場悲觀情緒已充分反應對2023年汽車國內總量/新能源需求的擔心以及整車格局競爭加劇。2023年汽車內外需綜合結果或好于目前預期(預測2023年國內交強險底線或2000萬輛/新能源交強險超800萬輛/汽車出口超350萬輛)。11-12月板塊有望見底反彈(2023年汽車相關補貼政策部分延續概率較大)。
可以發現新能源汽車已經誕生,現在的新能源市場也是比較深厚的,并且基礎比較雄厚。跟燃油車的油價出現上漲也是有一些關系的,從國際大環境上可以發現有一些政治事件的變動,石油市場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而需求超過供應的速度。
東吳證券認為仍需精挑細選強α個股。整車板塊:【比亞迪】建議持續關注,重點看好后續有望脫穎而出【理想/吉利/華為(江淮/賽力斯)】,其次【長城/廣汽(埃安)/長安】等。基于【低滲透率*國產替代空間大*綁定優質新能源客戶】標準自下而上篩選的優質零部件個股:【拓普集團】,輕量化【旭升股份+愛柯迪+文燦股份】,線控制動【伯特利】,域控制器【華陽集團+德賽西威+經緯恒潤】,大內飾【繼峰股份+岱美股份+新泉股份】,熱管理【銀輪股份】。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