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藝期刊,大眾文藝是水刊嗎
編者按
“文學觀瀾”是中國作家網在《文藝報》所開設的專刊,其中“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研究”專版旨在總結獲獎作品以及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經驗,我們邀請作家、評論家或回顧重溫獲獎者的代表作品,或把脈其創作整體風格,或解析其近年文學創作,力圖形成多元立體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研究新貌。
作家介紹
梁曉聲 (1949~) 原名梁紹生。祖籍山東榮成,生于哈爾濱。197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為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作協第五、六、七、八屆全委會委員。著有《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輪》《知青》等作品數十部,多部作品被譯介到海外。長篇小說《人世間》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非遺研究。在《大眾文藝》2017年第11期第二篇文章篇名是非遺研究,以中國藝術研究院非遺方向為例講述的,《大眾文藝》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由河北省文化廳主管,河北省群眾藝術館主辦的文藝類學術期刊。
長篇小說《人世間》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大眾文藝》是半月刊,創刊于1956年,是由河北省群眾藝術館主辦、河北師范大學協辦的文藝學術刊物。是武大核心期刊RCCSE(B+)(2020第六版)。不是科技核心、CSCD、北核、南核,嚴格來說屬于普刊。《大眾文藝》要求文章三版起。
《人世間》的敘事雄心和史詩傳統的再興
李林榮
228頁。刊發范圍包括原創平臺、非遺研究、群文論壇、文藝評論、文博論壇、美術與設計共228頁。大眾文藝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的,由河北省文化廳主管,河北省群眾藝術館主辦的文藝類學術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全。
梁曉聲的三卷本長篇小說《人世間》2017年12月初次出版,2019年8月以最高票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出版之初和獲獎之際,這部沉甸甸的厚重之作都曾得到過讀者、文壇和圖書市場的特別關注。但其強度和普遍程度,遠比不上剛剛過去的虎年春節期間,由它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央視黃金時段首播后引發的這波收視熱浪。這似乎表明,在社會傳播和大眾接受的環節上,直接訴諸視聽體驗的影視劇改編,對文本形態的原著,還可以一如既往地加持賦能、增光添彩。借此,從總結文學創作經驗和評估文學創作得失的角度,對經由電視劇的改編而發生了形態或功能上的強弱顯隱變化的原著成分,重新做些省察,或許能有鏡中觀像、他山攻錯式的啟益。這方面,容易在印象鑒賞式的評論中被忽略,而在實際的創作和作品意蘊生成的環節上卻必須首先面對的第一要素就是敘述者。
在電視劇里,敘述者只是聞其聲而不見其人的旁白。不過,著名演員陳道明的擔當,讓旁白的畫外音帶上了幾分不出鏡的特殊角色的意味。小說原著中的敘述者,則結結實實貫串了三卷文本的始終。他也是故事的局外人和旁觀者,但他用周翔坦率的訴說和描摹,為整個故事開了頭、煞了尾,為故事里每一個人物的言行舉止配置了細致入微的心思神情,更時不時地站到俯瞰故事全局的“第三只眼”的高度,對故事中各色人物的遭逢際遇發表感慨和議論,最終使得他的聲音和氣息彌漫進了作品所有的縫隙和角落。按慣常的說法,這屬于典型的全知全能型的上帝式敘述者。
相形之下,電視劇里的旁白顯得節制、低調、收斂。第一集片頭過后,旁白先聲奪人地壓著角色亮相的畫面響了起來,像是要給全劇確定某種基調。但短促的時長和音色、腔調處理的局限,使得后續劇集中越來越零散的旁白在點明年代背景、解說畫面細節和補敘人物內心感觸之外,無法更多更自然地介入劇情,與配樂、臺詞和角色表演若合一契、相得益彰,達成渲染氣氛和深化主題的組合效應。當然,這可能是從紙質書的閱讀體驗和閱讀習慣中延伸出的一個過于苛刻的奢求。影視劇作為視聽藝術和娛樂產業的結晶樣式,原本也沒必要像廣播劇或有聲讀物那樣倚重或者放大單純的語言表現效能。
這里真正值得留意和琢磨的是:小說藝術的靈魂體現在敘述形態的構筑,大眾文藝是水刊嗎,追求現實主義史詩風格的長篇小說通常又把自身風格的構筑重點置于敘述者及其敘述方式的設定,可一旦要從小說改編到影視劇,首當其沖最先被剝殼似地大幅刪減甚至徹底舍棄的,偏就是敘述者和敘述話語,嵌在敘述話語里原本被敘述者調遣擺布的人物和情節,往往倒能享受整體保留的待遇。
為了彌補這種損失,不少脫胎于現實主義史詩風格小說的影視劇,都精心保留并盡力凸顯了在小說原著中起著統率作用的敘述者的聲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茅盾文學獎得獎作品中,《鐘鼓樓》和《平凡的世界》改編成的電視連續劇,同樣都曾約請田春奎、張家聲等資深的話劇演員和播音藝術家,配了極具表現力的敘述者旁白。近年重拍的《平凡的世界》在保留旁白的同時,還在片頭加入了作家路遙本人誦讀小說開篇語句的錄音,流露出對小說原著深切的禮重之意。
《大眾文藝》雜志創刊于1956年,由河北省文化廳主管,河北省群眾藝術館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文藝類優秀學術期刊。本刊發表文藝類學術論文、藝術作品等,歡迎各藝術院校、藝術團體、演出團體、電臺、電視臺、電影制片廠。
進入1980年代,劉心武的《鐘鼓樓》、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苦心孤詣之作,在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和尋根文學等潮流波浪相繼、持續深化“十七年”模式的同時,另辟蹊徑,為史詩氣派的長篇小說蹚出了情節重心從緊張的社會斗爭轉向舒緩的日常生活、敘述語態從高調的“寓教于樂”轉向平民化和個性化傾訴的新路。這種放低了身段、收窄了視野、穿行在家庭倫理和社會關系中偏向個體一側的長篇敘事路數,在對于社會發展大趨勢和大目標的把握、期許和信念上,與改革、反思和尋根潮流中激蕩的宏大敘事旋律是同頻共振的。但它們填補和充當的是高歌猛進的時代行進曲的低聲部。在英雄人物領銜的傳奇故事占滿文壇“前臺”的新時期初年,在親情倫理的漩渦里打轉的凡人瑣事最多只能作為修飾、烘托主旋律的小插曲和背景音。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縱深推進,密集的商業關系和經濟活動越來越寬廣地抻開了人們彼此平視和橫向打量世態的眼界,社會文化風尚和日常生活氛圍中群體本位的理想主義氣息漸趨淡薄,個人本位的現實主義旨趣日益濃厚,平民絮語式的敘事風格終于得其時而興,在橫跨小說、散文、詩歌以至話劇和影視創作的大范圍里通行開來,綻放出“一代之文學”的幾許光華。高冷嚴正的歷史裁判官或滄桑閱盡的智慧老人式的敘述者,開始從文學世界里銷聲斂跡。先鋒派的新歷史主義小說,把敘述權分解成了歧見迭現的主觀視角的自言自語。傳統面目的長篇歷史小說,也大都不再用事后諸葛亮式的史官或說書人腔調演繹全景視角和多線并進的“群英會”故事,取而代之的多是聚焦一點、單線敘述的人物傳記,并且除了故事中的角色本身的自述和為此做情境補白的作者直接插話,無力也無心設置一個籠罩和掌控故事全局的元敘述者或元敘事層。被人物傳記簇擁、堆積起來的歷史小說熱,好比秕谷滿倉,算不得成色十足的豐收。
以“眾語喧嘩”的相對主義歷史觀相標榜的新歷史敘事,跟拿著單線條的人物傳記書寫來處理歷史題材的老派做法,實質上都在躲閃對歷史進行總體性把握和總體性表達的繁難挑戰。與此同時,荒誕或魔幻外衣的反寫的英雄敘事和宏大敘事,卻在文壇一角豎起了纛旗,若干長篇新作從傳統現實主義史詩敘事的題材大本營里辟出飛地,更多的嘗試則覆蓋了傳統史詩敘事似乎已無力涉足的文學取材的近景地帶。
1980年代初,30歲出頭的梁曉聲因《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這兩篇灌注了青春血氣和英雄悲情的出道之作,接連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和優秀中篇小說獎而開始享譽文壇。隨后三四十年,他在創作道路上可謂風風火火、馬不停蹄,論作品產量之高、涉獵文體之廣,均堪稱同輩作家中的一流健將。僅長篇小說,自《雪城》以降,梁曉聲就一直保持著至少每隔一年都會出一部新作的勤奮高產節奏。此外,他也以更加勤奮更加活躍的姿態,投身散文隨筆和直擊社會現實的時評雜感寫作。
今天看起來,身為時代兒女的平凡人不能不以順應時代為生存法則,這點體悟既關乎梁曉聲的社會觀,更關乎他的文學觀。由此,在題材層面幾乎掃遍了市場經濟的激流所沖擊到的各社會階層生活樣態的梁曉聲小說,在創作方法和創作理念上,又重新回歸并牢牢錨定在了現實主義傳統的領地。與他早期創作的現實主義面目只是出于順勢而為的追隨和模仿截然不同,近十余年梁曉聲在小說創作中的現實主義追求,帶著深切的自我整合和自我反思意識。三四十年前流行的理想主義高調,隨時代風尚莫比烏斯圈式的流轉,已變聲為日常生活情境下的平民絮語。梁曉聲在《返城年代》里講述的后知青故事,蛻去了特定人群的特定境遇這層外殼,跟他此前此后瞄準其他人群和其他類型題材所寫的小說、劇本及非虛構的隨筆時評,有了混融貫通的跡象。這意味著一個作家在人生和文學兩條道路的長途跋涉中,終于走到了能夠同過去的自我狀態和過去的種種抉擇逐一和解的境界。
2020年7月30號。《大眾文藝》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管,河北省群眾藝術館主辦,大眾文藝編輯部編輯出版,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文藝類學術期刊,半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13-
而這樣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成立,創作機理上的微妙緣由就是整個作品的敘述者,其實是設定給了一個思想感情和認知水平都最接近大哥周秉義的隱身角色。周秉義對常年承擔家累的弟弟深懷愧疚的心情,投射到對周秉昆苦樂交加的人生歷程的敘述中,自有暖色濾鏡或光暈襯底的一層增效功能。而周秉義從尖子生順風順水成長為高級干部的人設,也最貼近小說中的敘述者能夠對光字片、共樂區乃至整個A城的歷史紋脈娓娓道來,對1976年到1986年國家步入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意義也能作出精當評析的角色定位。
為了著力強化人世間的根基在普通百姓自身,有了官員身份之后的周秉義迅速遠離了故事主軸,以至秉昆幾次犯難遭災,都沒能得到大哥的關照;而一心奔著遠方和詩去自顧自地尋找真愛的姐姐周蓉,以及曾深深吸引了周蓉的詩人馮化成,也都只是作為自否其能的扁平配角,襯托在秉昆和父母苦心支撐的家庭周邊。與一生的職業履歷頂點僅僅是一份大眾文藝雜志編輯部代理主任的秉昆相比,后來任教大學的姐姐和名聲在外的詩人姐夫都是貨真價實的高級知識分子,但在維系和守護父母兄弟這個大家庭和他們自己小家庭的和睦幸福方面,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并不高明。在周家之外,秉昆硬著頭皮求助過的姐姐的同學蔡曉光和下放老干部曲秀貞這兩位貴人,用無私的行為證明:普通百姓和高級干部之間真誠的情誼聯結并非沒有可能,這跟周秉義與郝冬梅的跨階層婚姻使秉義在仕途上得力不少的橋段有類似的意味。
相關閱讀:
茅獎系列之蘇 童 | 河水與招魂:從《河岸》到《黃雀記》
茅獎系列之蘇 童 | 《黃雀記》作為性格悲劇的美學建構
茅獎系列之金宇澄 | 破局者:金宇澄和他的《繁花》
茅獎系列之金宇澄 | 《繁花》:“博物”美學與情感記憶的光澤
茅獎系列之李佩甫 | 李佩甫心中有個“好的故事”
茅獎系列之李佩甫 | 如何講好中國城鄉故事——從《城的燈》到《生命冊》
《大眾文藝》是省級期刊。刊名: 大眾文藝主辦: 河北省群眾藝術館周期: 半月出版地:河北省石家莊市語種: 中文;開本: 16開ISSN: 1007-5828CN: 13-1129/I郵發代號: 18-45歷史沿革:現用刊名:大眾文藝。
茅獎系列之王 蒙 | 共和國文學之子
茅獎系列之王 蒙 | 作為方法的意識流
茅獎系列之劉玉民 | 中篇小說的困境與突圍
茅獎系列之劉玉民 | 史詩與史識
茅獎系列之格 非 | “講故事”:回溯與開拓
茅獎系列之格 非 | 尚待命名的小說寫作實驗
茅獎系列之劉震云 | 先鋒姿態、批判精神、創新追求
茅獎系列之劉震云 | 一次出走,或一萬次精神自贖
茅獎系列之畢飛宇 | 畢飛宇的目光
茅獎系列之畢飛宇 | 從歷史主體到情感主體
茅獎系列之莫 言 | 認同危機·拓展故鄉·拷問靈魂
茅獎系列之莫 言 | 《晚熟的人》讀札:記憶的在場或聲音的荒原
茅獎系列之劉醒龍 | 《天行者》:塑造鄉村知識分子的精神群像
茅獎系列之劉醒龍 | 關于劉醒龍的四個思考片段
茅獎系列之張 煒 | 賡續雅文學傳統,重筑審美烏托邦
茅獎系列之麥 家 | “講故事的人”
茅獎系列之周大新 | 周大新小說的文化闡釋——由《湖光山色》說開去
茅獎系列之遲子建 | 關于遲子建的文學世界:以有情的方式構建美
茅獎系列之賈平凹 | 重讀《秦腔》:古鏡未磨,照破天地
茅獎系列之宗 璞 | 《野葫蘆引》:要在葫蘆里裝宇宙
茅獎系列之柳建偉 | 朱向前:柳建偉和他的“時代三部曲”
茅獎系列之徐貴祥 | 新作《英雄山》:英雄傳奇的“現代性”重構
茅獎系列之熊召政 | 劉復生:歷史小說的轉折與《張居正》
茅獎系列之王旭烽 | 曾鎮南論《茶人三部曲》:茶煙血痕寫春秋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研究專題
二審:劉雅
三審:陳濤、王楊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