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漫卷,紅旗漫卷,筑夢華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長征的偉大意義和偉大長征精神。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征的重要論述,深入了解長征和長征精神,是對長征最好的紀念,也是對我們黨百年華誕最好的慶祝,對于我們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意義重大。
紅軍不怕遠征難
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長征開始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算起,結束以三大主力紅軍于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和今屬寧夏的將臺堡會師為標志。歷時兩年,縱橫14個省(按現在行政區劃為15個省市),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斗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紅軍長征出發地不是一個。就中央紅軍而言,瑞金是中央首腦機關的長征出發地,于都是中央首腦機關和紅軍主力四個軍團的集結出發地,其他方面的紅軍長征有各自的出發地。長征進行戰略轉移,開始并沒有打算走很遠,目的地盡管最初是有明確目標,但后來長征的路線和目的地是根據軍事形勢和作戰情況而不斷變化的,是一個動態過程。紅軍長征到陜北,這也不是預先設定的,直至到達甘南的哈達鋪,了解到陜北有相當大的一塊根據地和紅軍活動的情況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羅鎮開會正式決定前往陜北。不久,整編為陜甘支隊的中央紅軍順利越過六盤山主峰,毛澤東作《清平樂·六盤山》詞:“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即將勝利結束時,毛澤東寫下了《七律·長征》一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紅旗漫卷,筑夢華夏,三軍過后盡開顏。”1935年11月初,中央紅軍與先期到達這里的紅二十五軍和原在這里的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組建的紅十五軍團會師。12月27日,毛澤東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指出:“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1936年10月9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甘肅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合。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指揮部到達甘肅隆德將臺堡(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合。至此,三大主力紅軍和陜北紅軍完全勝利會師。
遵義會議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
當年革命時期風雷激蕩,紅旗漫卷,這就是人世間。三十八年都過去了,猶如彈指的一剎那。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也可以潛下深海捉魚或鱉,談笑間高奏凱歌還師。世上沒有什么困難的事,只要肯下定決心去登攀。《七律 井岡山》。
2021年2月3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歷史關頭召開,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歷史性、標志性的,湘江戰役以及遵義會議前后的系列會議對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實現黨的偉大歷史轉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的確立是個歷史過程。
湘江戰役為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提供了契機,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央紅軍出發時有8.6萬多人,到達湘江沿岸時有6.4萬多人,渡過湘江后銳減到3萬多人,紅軍指戰員的鮮血使碧綠的湘江成為“赤水河”,以至于當地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這不僅是紅軍長征途中規模最浩大、鏖戰最激烈、傷亡最嚴重、場面最慘烈的戰斗,在人民軍隊戰爭史上,其殘酷性、慘烈性也是罕見的。湘江戰役空前慘烈的根本原因在于領導決策錯誤,再就是實行搬家式的行動,嚴重影響了行軍速度。湘江戰役的空前慘烈,證明了錯誤路線的破產,也喚起了廣大紅軍指戰員的空前覺悟,對毛澤東領導反“圍剿”戰爭取得的勝利更加懷念,為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提供了契機,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是勢所必至、眾望所向、實至名歸。1935年1月,黨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張聞天代表他和毛澤東、王稼祥作聯合發言,以毛澤東的觀點為主導,批評了“左”傾軍事領導。毛澤東作長篇發言,展開地批評了錯誤軍事路線。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張聞天起草《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取消長征前成立的“三人團”。這樣,遵義會議在危急關頭,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統治,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
遵義會議后的幾個會議,進一步加強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一是“雞鳴三省”會議。1935年2月,紅軍進到云貴川三省交界的一個叫雞鳴三省的村子里時,中央政治局和軍委再次召開了中央常委分工會,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二是茍壩會議。紅軍二渡赤水后再克遵義城,殲滅和擊潰敵軍兩個師又八個團。這一勝利使紅軍將士情緒高漲,林彪等提出攻打遵義西的打鼓新場建議。在3月10日的茍壩會議上,除毛澤東外,與會的多數人都贊同進攻打鼓新場。深夜,毛澤東去找負責起草命令的周恩來,建議緩發作戰命令。次日重新開會,毛澤東說服與會者放棄進攻打鼓新場計劃。會后,根據毛澤東提議成立三人小組,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組成,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這個新“三人團”,毛澤東雖不是“團長”,但周恩來非常尊重毛澤東的意見,實際上毛澤東起到了決策人作用。三是會理會議。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會理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對林彪所謂“走了弓背”的謬論進行駁斥,進一步闡明了只有機動作戰才能擺脫敵人重兵包圍的作戰方針,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統一,維護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譯文:長空高闊白云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今天我長繩之。
豪情萬丈的長征精神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來到西吉縣將臺堡,瞻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紀念館時說:“我們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征精神的重要論述,是我們解讀長征精神的科學指南。
革命理想高于天,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和對黨的堅定信念,是長征精神的根本要義。紅軍長征首先是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光明與黑暗兩種命運的大搏斗。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搏擊中,共產黨內部的思想也有尖銳斗爭。同時,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使紅軍一再面臨饑寒傷病、艱難險阻的嚴重考驗。紅軍長征既要同圍追堵截的幾十萬國民黨軍浴血奮戰,又要與黨內的錯誤思想展開斗爭,還要克服高山大川、雪山草地等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廣大紅軍將士靠什么來戰勝敵人、克服險阻、渡過艱難? 首要的一條就是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對黨能夠領導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這是戰勝敵人、克服險阻、度過艱難的原動力,是長征精神的源泉。中國革命能夠最終取得勝利,從思想意識層面上講,理想信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這是一切精神動力之源。
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是長征精神的集中體現。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紅軍基于理想信念鑄成了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有了這種精神狀態,在正確思想路線的指導下,長征就能取得勝利。各路紅軍都遭受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與數倍于己的敵人進行生死決戰,盡管有巨大犧牲,但都擺脫了敵人的圍堵,最后勝利會師。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都過了雪山草地,特別是紅四方面軍和編入其序列的原紅一方面軍部分指戰員,有的是三次爬雪山過草地,每次都有不少同志長眠在那里,但他們始終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展現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作風。一些經歷長征的老紅軍說: “在那種特殊環境下,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我們參加紅軍受教育懂得了革命道理。我們現在吃苦,是為了子孫后代不再吃苦。我們犧牲了,是為了解放天下窮苦人,這種犧牲值得。因此,打仗個個奮勇爭先,不怕死。毛主席講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實際上當時就是這么做的。”長征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進行曲。紅軍指戰員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狀態,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就無往而不勝。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是長征精神形成的科學指南。對革命的忠誠和對黨的堅信,不怕艱難困苦和流血犧牲的精神,是紅軍將士作為革命軍人的基本素質,但僅有這種精神,并不能使革命必然取得勝利。在錯誤路線指導下,紅軍將士也能發揮這種精神,并譜寫出湘江戰役那種天驚地撼的英雄史詩,但其結局是異常慘烈的。只有在正確的路線和戰略戰術的指導下,長征精神才能結出豐碩之果,引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這是長征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紅軍長征能夠勝利會師陜北,找到開辟新局面的落腳點,要歸功于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紅軍長征才有了一套正確的思想路線、軍事路線和戰略戰術,紅軍才最終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前堵后追,變被動為主動,指戰員的戰斗力才得到充分發揮,仗才打得虎虎生威,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這說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中國革命事業引向勝利。
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高尚品德,是長征精神轉化成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條件。紅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這支軍隊與其他軍隊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它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性,能夠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因而它具有其他軍隊所沒有的巨大凝聚力和戰斗力。有的老紅軍回憶過草地的情形時說:“那個草地盡是水草,深一腳淺一腳地分不清哪里能走、哪里不能走。大家忙著趕路,一個同志不小心,陷進泥潭里了。我們那時不知道,掉進去后,不能往上掙扎,只能斜躺著蹬草兜,往淺處翻滾移動,就能脫離危險。那個同志拼命往上掙扎,結果越陷越深。這時,另一個隊年紀大一點的同志剛好走到這里,毅然地踏進泥潭將那個同志拉上來了,而這位年紀大一點的同志卻栽倒在泥潭里,嗆了有毒的骯臟草水,再也沒有搶救過來。在困難面前,在生死面前,我們紅軍戰士想到的先是別人,而不是自己。”這種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品德,是紅軍戰勝困難的巨大精神力量,是長征精神的生動教材。
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大力弘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具有強大精神支柱。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我們過去靠堅定理想信念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必然會面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各種風險和挑戰,更加需要弘揚黨和國家歷史上創造的包括偉大長征精神在內的一系列偉大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在新長征路上,我們要戰勝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依然要靠全黨全國人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
這句話的意思是: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出處: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原文: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譯文:長空高闊白云清朗, 。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科學指南。長征是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我們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找到了指引這條道路的正確理論。黨和國家的歷史發展證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就取得成功;背離這條思想路線,就會遭受挫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項極其艱巨復雜的偉大工程,要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各種困難、風險、挑戰,特別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握好不斷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不斷作出新的科學回答,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
緬懷戰士。指的是在井岡山,很多戰士英勇犧牲,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漫山的杜鵑。用來緬懷和紀念紅軍抗日途中所犧牲的戰士。
85年前的長征已載入史冊,但這段歷史譜寫的偉大長征精神是永存的,是我們黨、國家和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已經和必將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精神動力。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