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進口CLARITY多少錢,本田思域純進口多少錢
如果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動物路過時在地上留下一點水,你肯定會很討厭。但如果是一臺車的話,嗯,我相信你會點一個大大的贊。
【首先說一說什么是氫燃料電池車】
氫燃料電池車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我們可以簡單的拆分為氫能源和電動車兩個方面。電動車就代表著它還是由電動機驅動車輪,而代替傳統動力電池的正是氫能源電池系統。利用氫氣和空氣中的氧氣進行化學反應形成電力。
目前氫能源燃料的加注還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全國呢也不過100家的網點。我們所在大興氫能源加注站呢,對公售價為30元/kg,對私的價格為50元/kg。加注我們現代NEXO需要的時間呢與普通燃油車加油的時間近似。所以說在理想情況下,加氫站得以普及的話,那么氫燃料電池車就是將汽油車和電動車的補能特性合二為一了。
豐田汽車Mirai,不低的續航力過程,650KM,一樣是能夠三五分鐘進行加氫裂化。但是這款氫能源車跟廣州本田Clarity對比,外形具有個性化。為了更好地更好地為顧客保證服務項目,這款車尤其提高了一個髙壓貯氫罐。約26萬人民幣。
【為什么是現代?它和豐田的區別在哪?】
氫燃料電池車,一個技術門檻很高的動力形式。早在本世紀初期,以寶馬為首的歐系品牌也積極嘗試,為何最終成品的除了絕對大佬豐田,本田之外,居然是現代?截至2021年10月,NEXO全球累計銷量已經突破2萬輛,是這一個門類的全球銷量冠軍,這一數字也是力壓豐田Mirai和本田的Clarity。
而2017年底上市的Clarity Plug-in Hybrid,雖然在三個版本中上市最晚,但價格最便宜,又同時具有傳統的內燃機動力系統,可以加油行駛,最不需要消費習慣和基礎設施的改變,因此實際上它是整個Clarity車系銷售的絕對主力。因此我們。
早在1998年現代就開始了燃料電池的研發,一年后就基于途勝打造了自己的第一臺燃料電池車型。之后幾乎每一代途勝車型,都有自己的燃料電池版本。和豐田一樣,現代也大量的將燃料電池技術投入到商用車領域,可以說無論是在驅動還是儲存,現代都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幾家汽車公司之一。
就目前而言,三家在技術層面的原理性差異都不大,均是建立燃料反應堆,向動力電池組充電來驅動電動機進行行駛。相對來說以Mirai和NEXO的市場定位而言,Mirai來自豐田TNGA-L架構定位類似于雷克薩斯的LS級,而現代NEXO定位于中型SUV,兩者預計未來在市場上的交叉關系并不大。
國產氫能源汽車主要有以下這幾款分別是:1、本田Clarity:這款車高達750KM的續航里程三五分鐘即可加氫完畢。2、豐田Mirai:這款車不差的續航里程650KM同樣是可以三五分鐘完成加氫。3、上汽大通FCV80:這款車作為國內首款實現。
【來說說NEXO這款車吧】
進入內飾呢,這幾乎也就是一個燃油車給我們留下的樣子。中控臺的按鍵很多,但碼放的位置和操作的邏輯都很科學,我第一次開就能快速的上手。車機內部有很多基于氫燃料電池所做的細化,不過對于開慣了電動車的人來說也沒有什么稀奇的。
給我的感受最好的是,第一,NEXO并沒有因為安放電池組和氣罐在空間上有很多讓步,我177cm的身高,前后排都很容易找到適合我的坐姿,坐墊長度帶來的舒適性感知非常好。第二,就是整體座艙的氛圍我很喜歡,白色的內飾風格配上金屬飾板,加上車內大量的生物材料,用時下的一個流行詞語就是:親膚。我會特別愛坐在NEXO內享受這樣一臺真正的“新能源車”。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它開起來的感受了,首先對于大家最關注的續航問題,由于3-5分鐘的補氫速度,其實本身這件事普及開來就不是值得焦慮的事情。但我還是作為一名電動車主測試了它的續航。在北京白天零下五度的情況下呢,它百公里耗氫是1kg,NEXO中國版在儲氫罐完全沒氣的情況下總共能加入接近4kg的氫氣,400km的續航是我們非常放肆的開車方式,相信這個數字還可以更加優化。
其它駕駛感受下,NEXO的方向盤轉動屬于比較沉穩的特性,沒有電動車輕飄的手感,回饋的力度和回正的線性程度都是國際品牌的標準。懸架是完全舒適性的調教,相信這樣的車也沒有車主拿來劈彎吧?最后的NVH特性是我重點想說說的。這是我第一臺開過電驅動車中,完全沒有任何電流聲的車型,非常流線型的車身和很高階的輪胎都保證了非常好的靜謐性,畢竟中國消費者對于NVH性能是全世界最看重的。
【全文總結:它命由天不由它】
日前,有相關媒體報道稱本田將著手在其氫燃料電池車Clarity Fuel Cell上開發無人駕駛技術,并在2020年前實現高速公路上的自動駕駛 下面讓我們來觀賞一下這款車的細節圖 2050年前全球汽車的基礎目標是讓CO2排放量削減至目前的。
我絲毫不擔心NEXO產品力方面,畢竟在我眼里,現代集團是21世紀以來進步最大的品牌,幾乎所有技術能力,大排量自吸/小排量增壓/雙離合/混動/電動/燃料電池/乘用車/商用車/賽車等等等等,現代幾乎是信手捏來。但在國內他們的輿論環境并不算好,而且政府會不會放棄重金打造的純電動,而選擇一條有利于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賽道,才是它未來命運的關鍵點。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