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度日本廣告,日本本田汽車廣告
這種危機感,來源于兩方面:
首先,制造廉價車是日本汽車工業的強項,也是日系車奪取全球市場份額的核心武器,現在這把武器被中國汽車公司搶走了。
3.88 萬元就已經能買到五菱宏光 MINIEV 的旗艦配置,折合日元不到 80 萬。豐田針對日本市場推出過類似的兩門雙座城市通勤純電車 C+pod,最便宜的也要 165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8 萬元。兩臺車在參數上相差并不明顯,愿意花翻倍的錢選豐田微型電動車的,怕不是這 4 萬都花在了牛頭標上。
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山本真義拆解過這臺頂配五菱宏光 MINI EV ,最終估算總的零件和組裝成本約為 48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2.69 萬元。
利潤只有 88 元。
具體來看,13.9度的鋰離子電池約 9000 元,占總價 1/3;電動零部件約 2800 元;電子零部件約 3400 元;車身、內飾等約 2800 元;行駛系統約 2200 元;空調壓縮機等約 3400 元;組裝銷售服務約 3400 元。
山本真義總結了五菱宏光 MINI EV 實現超低成本造車的兩大原因:首先,去掉安全氣囊、后/側防撞梁、后排頭枕以及后排鋼板等常規安全配置,省略了能量回收、水冷系統,大幅降本;其次,活用大眾集團“模塊化”造車思路,大量使用本土制造的普通商用級零件(充電器、逆變器、芯片、軸承等),而非車規級零件。無可否認,這些零件確實壽命短,故障率高,但五菱可以通過快速更換這些低成本電子部件模塊,維持車價和維修價的雙低。
《日本經濟新聞》給出的五菱宏光 MINI EV 成功秘籍更直白:將便宜、不太耐用零件,通過一種極易更換的方式組裝在一起,最終打造一臺“損壞容易,但修理更容易”的廉價車。這是一種完全不同于日本汽車公司的產品思維,也是絕大部分日本汽車公司要花很久去重新解鎖的知識盲區。
日本人會問,質量這么差的車,開不到 10 年就完蛋了,誰會買。
思迪,飛度和奧德賽,基本全是廣東省廣在當他的品牌管家,思迪則由廣東省廣和博報堂的合資公司代理,東風本田則有CRV(由博報堂在武漢的公司利器廣告代理),
但中國人會回答:我們為什么把一臺車開 10 年?開個 3、5年換個別的嘗嘗鮮,不是更快樂嗎?
如果說五菱宏光 MINI EV 的成本控制能力讓日本開始重新審視中國汽車的話,那接下來這個事實,就足以讓日本汽車工業從上到下驚出一身冷汗了。
這個事實就是:只花這點錢的 MINI EV,日本造不出。
山本真義的拆解顯示,組裝五菱宏光 MINI EV 所需要的零部件,絕大部分是中國制造,極少部分來自德美(德州儀器、英飛凌),就是沒有半個源自日本制造。
日本本田汽車廣告,誰能想象在被日本制造深度滲透的全球汽車工業中,竟有一臺車可以在不用一個日本零件的前提下,組裝完成,下線上路。新世代造車,特別是純電車,從五菱宏光開始,已經向日本制造揮手永別了。
倘若日本硬要造一臺宏光 MINI EV ,除了向德美采購零件外,還需要從中國進口數量驚人的零件,并向五菱虛心請教學習造車思路,最終落地成本遠超 48 萬日元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們可以篤定地說,日本想造宏光 MINI EV ,根本沒戲。
事實上,日本對中國汽車的研究,遠不止拆一臺五菱宏光 MINIEV 這樣的平價車那么淺層。
今年 10 月初,日本濱松地域革新推進機構旗下的“新一代汽車中心”將一臺由中國長城汽車制造的純電動車歐拉好貓搬到了現場,邀請專業人士試駕體驗性能后,對這臺車進行拆解研究,目的是“從質優價廉的中國制造產品中,獲得為純電動汽車生產零件啟發”。
同樣在今年,一位在日本豐田汽車工作的中國留學生爆料,豐田公司日本總部一口氣買了好幾十臺進口比亞迪漢 EV、唐 DM、海豚、元 PLUS 等,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拆解比亞迪。原因是比亞迪的零件上全是中文標識,日本人無法理解,只好將“翻譯”零部件具體功能這項責任重大的任務交給了中國留學生。
除了拆中國車,招中國人,翻中國話,豐田甚至直接造了一臺“中國車”。豐田即將推出的第二款純電車 bZ5,不僅長得特別像“比亞迪海豹”,還用上了比亞迪產的刀片電池,活生生一臺豐田貼標版比亞迪。
“豐田貼標比亞迪”這句話在二十年前,是一個讓人直不起腰的笑話。那時候,只有比亞迪琢磨搗鼓豐田的份兒。
“小聰明”王傳福打造出的第一個爆款國民車 F3,就是逆向開發豐田后得出產物。一臺比亞迪 F3,基本等于一部日系熱銷車百科全書:花冠的前臉、飛度的車尾、威馳的腰線、三菱的發動機。這款“新車”雖然“名不正言不順”,但一點也不妨礙比亞迪收獲百萬粉絲,并以此為土壤,一步步培育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世界冠軍”。
千里馬汽車廣告語―――雷霆動力,縱情千里 千里馬II汽車廣告語―――心有多野未來就有多遠 威馳汽車廣告語―――領先科技的全球轎車讓生活樂在新風 飛度汽車廣告語―――外在動人,內在動心 依蘭特汽車廣告語―――給我一個美名送你一部。
套用一句被用到包漿的俗語就是:你看到中國汽車在第一層,以為中國汽車最多在第二層,實際上中國汽車在第五層。
超車,不用等彎道
2019 年,一條汽車行業的新聞讓無數國人虎軀一震:《國內賣 200 萬的比亞迪,日本人 400 多萬買回家,還為其開光祈福!》。
這樣的消息確實振奮人心,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中國汽車工業進步之神速。
但我們還需要潑個冷水:這并不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全貌。事實上,中國汽車工業距離鼓掌歡慶全面勝利的時刻,還很遙遠。
比如,被日本人吹爆的五菱宏光 MINI EV 在與最便宜的老頭樂(低速電動車)碰撞中,表現相當糟糕:根據懂車帝去年進行的 64 公里時速 50%偏置碰撞實測結果顯示,五菱宏光 MINI EV 碰撞后A 柱出現結構形變,輪胎侵入乘員艙,雙閃沒有打開,后排假人狀況不理想,倘若與更大更重的車發生碰撞,結果只會更慘。
懂車帝最終給出的評價是:人民需要的它做到了,但人民需要更好的車。
再比如,能讓日本人產生零件啟發的歐拉好貓,曾在去年遭遇過大規模維權事件,原因是消費者發現歐拉好貓使用的芯片不是廣告宣傳中的高通八核芯片,而是 2016 年發布舊款英特爾 4 核 A3940 芯片,導致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倒車影像啟動緩慢、雷達測距不準確,軟件無法兼容、系統不定時死機、藍牙不定時無法連接等問題。
這還沒完,去年,歐拉被爆出在出口英國的好貓上,搭載高通 8155 芯片,用實際行動重蹈了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覆轍。
我們可以由衷地贊嘆中國汽車工業身上這襲袍子的華美,但不能對藏在袍子下成群的虱子視若無睹。
廣州本田汽車廣告語———世界品質、一脈相承; 中華汽車廣告語———超越期望、超越自我; 別克汽車廣告語―――當代精神,當代車 別克君威汽車廣告語———心致、行隨,動靜合一; 雅閣汽車廣告語―――激活新力量新雅閣新力量新登場 馬。
尤其是在中國汽車品牌艦隊全面出海的前夕,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 年 8 月中國汽車出口量為 30.8 萬臺,同比增長 65% ,歷史上首次超過 30 萬輛。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前 8 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量 191 萬臺,同比增長 47.5%,這一數字已接近去年全年的出口量,超越了德國汽車出口量,僅次于日本。
更多的汽車出口,意味著像五菱宏光 MINI EV 和歐拉好貓這樣中國純電車市場上的“明星”,將有機會站上更廣闊的國際舞臺,接受更多用戶的考驗,中國汽車,特別是新能源車獲得了堂堂正正和日本汽車在全球市場全面對抗的入場券。
所以,現在的中國汽車品牌,不僅僅是簡單把車造出來,而是要把好車造出來。
據 CleanTechnica 網站公布的 2021 年全球新能源品牌銷量數據顯示,去全球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近 650 萬臺,TOP20 品牌銷量 476.34 萬臺,占全球銷量的 73.3%。前 20 品牌中,中國品牌 8 家,德國品牌 4 家,歐洲品牌 3 家,美國品牌 2 家,韓國品牌 2 家,日本品牌 1 家。中國 8 大品牌占 2021 年全球新能源總銷量的 28.23%,是全球新能源汽車增長的基石。
如今的中國汽車工業談贏麻了,或許為時尚早,但中國新能源車在能源形式轉變讓海外車企技術優勢瞬間化為烏有和國內政策鼎力匡扶的雙重 buff 加持下,確實是贏麻了。在這條并不算新的賽道里,中國品牌想超越曾經遙遙領先自己的日系品牌,已經不用再刻意等待一個彎道。
因為早在昨天,就已經超過了。
寫在最后
2014 年,美國是全球體量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中國與荷蘭分列二三;2015 年,中國實現了電動車銷量 238% 同比增長,超越美國登上全球電動車銷冠寶座;2016 年,中國電動車銷量是世界其它地區的總和;2021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的一半以上都來自中國。
2014 年是迄今為止我國有關新能源汽車政策出臺最多的一年,包括《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和《關于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獎勵的通知》等。
這一年,小鵬和蔚來前后成立;第二年,理想成立,中國第一批造車新勢力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集結。老牌車企也紛紛轉型,比如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就在 2014 年北京車展上說:“除了發展新能源汽車,中國汽車工業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隨后發布“542 戰略”(零百加速 5 秒內、四輪驅動、百公里綜合油耗 2 升),從性能、安全、油耗三方面重新定義汽車。
從 2015 年開始,初來乍到的美國特斯拉,初生牛犢的中國新勢力和穩健老成的中國傳統車企,成為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三股勢力。它們在不停推出新車的同時,也在不停地標定與校準這個市場。
此刻的日系品牌在做什么呢?當然是賣燃油車賣得不亦樂乎。
就這樣,最先換道進入新能源車市場的中國車企,制定了整場游戲的規則,把直到今天還沒緩過神來的國際車企們,揍了個鼻青臉腫。
中國,從燃油車時代的旁觀者,變成了新能源車時代的主導者。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盡管中國誕生了比亞迪和寧德時代這樣的世界級新能源巨頭,可在功率半導體和芯片上,依舊受制于國外企業。
千里馬汽車廣告語―――雷霆動力,縱情千里 千里馬II汽車廣告語―――心有多野未來就有多遠 威馳汽車廣告語―――領先科技的全球轎車讓生活樂在新風 飛度汽車廣告語―――外在動人,內在動心 依蘭特汽車廣告語―――給我一個美名送你一部。
據 Omdia 的數據,全球功率芯片十強中有 5 家是日企。三菱電機(第4)、富士電機(第5)、東芝(第6)、瑞薩(第9)、羅姆(第10)這五家企業聯手占據了全球 20% 以上的功率芯片市場份額。中國僅有一家安世半導體入榜。
在純電車領域,中國車企幾乎已經完成了對日本車企跨越,但我們同時也殷切期待著日系車企能絕地求生,重回純電車賽道。
畢竟一邊倒的比賽索然無味,多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才會妙趣橫生。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