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安汽車二手車價格,淮安敏安汽車最新消息
造車新勢力加速洗牌,有人歡喜有人愁。
多家造車新勢力的橫空出世,印證著電氣化時代的到來。綠牌車的增加、遍布大街小巷的充電樁,是傳統汽車走向電氣化的最好證明。
近幾年,蔚來、力帆、海馬、零跑等造車新勢力與北汽、比亞迪、上汽等傳統造車企業在電動汽車市場的群雄逐鹿正在華夏大地激烈上演。
聚焦電氣化,很多“吃瓜群眾”都會產生疑問,不明白為什么傳統車企也紛紛布局電動汽車?造車新勢力如何能在傳統巨頭的包圍下脫穎而出?
為什么要造電動汽車?
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電動汽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現的,它滿足了哪些傳統企業無法滿足消費者乃至社會的需求。因為只有探究了事件的本源,才能明白新勢力和車企大佬們為何不顧風險“一頭扎”。
新能源汽車對環境保護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始于21世紀初,2001年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五”期間的“863”重大科技課題,并規劃了以汽油車為起點,向氫動力車目標挺進的戰略。
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臺背景下,新能源汽車以比傳統汽車更具經濟性的姿態收獲了部分消費者的青睞,逐漸駛入正軌。
這兩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力度加大,使得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其特點也被發揮到極致。而國家補貼力度之大引來各大企業前來分“蛋糕”,在國家補貼的保護下新能源市場的巨大潛力逐漸被挖掘。
死在哪片沙灘都是造化
【太平洋汽車網】敏安汽車的車標其車標外輪廓是一個封閉的U型,內部使用六條橫杠和兩只獅子的組合。敏安其打造的首款電動車瀾圖A2001首度亮相。獅子,有百獸之王的稱號。在中國古代,獅子叫狻猊,是一種吉祥獸。所以無論是。
但礙于大多數人對于續航里程的“焦慮”,新能源汽車在小的城市推行依舊不到位,“高端出行”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的標簽。
但礙于大多數人對于續航里程的“焦慮”,新能源汽車在小的城市推行依舊不到位,“高端出行”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的標簽。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敏安汽車在2018年底已經裁員5%,并且很多人未拿到裁員補償。且今年預計裁員50%。上述報道還稱,不僅拖欠員工工資,敏安還欠不少供應商的貨款。被爆內部缺錢嚴重。且,已經聯系了日本三大汽車品,或將賣身。
剛照進一束光,就迎來了補貼退坡,造成了國內消費者需求萎靡不振。
中國汽車協會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產銷分別為2780.9萬輛和2808.1萬輛,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為2352.9萬輛和237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5.2%和4.1%。迎來1990年以來首次下降。今年1月到9月,中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1478.2萬輛,同比下降8.6%。
有5家企業,分別是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淮大眾、江鈴新能源、金康新能源;新造車勢力最多,有7家之多,包括前途、知豆、云度新能源、河南速達、合眾新能源、陸地方舟、國能新能源;剩余的萬向集團、長江汽車、敏安汽車則屬于汽車產業。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造車新勢力境遇艱難。
以上企業是大家能叫的出名字的,還有更多叫不出名字的企業死在哪片沙灘可能都不為人知。
以變應變才是生存真諦
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經歷了多起自燃事件的蔚來,10月份銷量竟擺脫逆境,交付新車2526輛,環比增長25%,同比增長61%,其中ES6占2220輛,ES8占306輛,1-10月累計交付達到了14867輛。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車補貼那么多,能活下來的還是傳統車企,非傳統企業能活下來的恐怕只有特斯拉一家。傳統車企利用它的技術優勢,再加上電池技術,就很容易超過所有的PPT造車的企業。
雖然“一竿子打死”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是特斯拉畢竟有領先造車新勢力十幾年的經驗,新勢力要在短短幾年內追趕它確實沒有那么容易。
每年給予推廣獎勵50萬元;新開發的新能源汽車車型自獲得車型公告和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起,一年內銷售量達到2000輛及以上的乘用車企業,在地方補貼的基礎上,每款車型再給予一次性新產品開發獎勵300萬元,銷售量達到1萬輛及以上時,給予企業一次。
四五六線小城或是新出路
眼下,順利拿下雙資質的車企中,有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江鈴新能源這樣有造車背景的“老兵”,還有像長江汽車、前途汽車、敏安汽車、金康新能源、云度汽車、國能新能源、合眾新能源等這樣的“新生”。盡管擁有一票難求的。
在中國這個多變的市場,特斯拉的經營策略不斷地更新,經歷了關閉線下門店、降價、國產化后,重拾三四五六線小城市的客戶成為其近期的首要任務。
做出轉變的不僅是特斯拉,小鵬汽車也意識到了占據四五六線城市的重要性,今年10月就贊助了“快手贏汽車”社區挑戰賽,通過快手直播成功推銷出600多個試駕訂單。
沒想到車企曾經看不上的“土味”平臺,竟成了其救命稻草。
真實力才是生存關鍵
中國新能源市場畢竟剛剛起步,波動是中國汽車行業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過程,暫時的寒涼說不定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通用汽車中國公司總裁錢惠康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到:中國市場巨大,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正吸引越來越多市場參與者的加入,我們對中國汽車市場的長期發展保持樂觀。
可以說,新能源在發展中面臨著各種嚴峻考驗,技術在變,用戶偏好在變,流行在變,但用戶需要企業提供最好品質的產品要求永遠不會改變,將來只有具備最優秀產品力與成本控制能力更強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勝出。
曲徑通幽處,有些彎路,走好了便能見到曙光。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