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發明者,汽車的進化史
終于要寫一期奔馳的故事了,關于這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百年品牌總是有很多故事要去了解,在之前的欄目我或多或少都提過一些。這次算是一個匯總,圍繞著奔馳的故事實在太多,文章中并不能把這些故事一一道來,汽車的進化史,各位權當本文是個目錄,有興趣的再自行展開搜索吧。
19世紀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整個歐洲,隨著1876年德國人奧拓發明了四沖程發動機,人們開始了陸地交通工具的革新,其中就包括了兩位德國工程師,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1886年,卡爾·本茨把一個0.9馬力的四沖程發動機裝在馬車車架上,這個不用馬拉的三輪車迅速成為熱門話題,另外一位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則在邁巴赫的幫助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四輪汽車。因為卡爾·本茨的三輪汽車注冊專利更早,因此它的作品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奔馳和戴姆勒兩大巨頭的競爭就此拉開序幕。
世界公認的汽車發明者是德國人卡爾 佛里特立奇 本茨。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在曼海姆制成了的一輛汽車,該車為三輪,采用一臺兩沖程單缸0.9馬力的汽油機,具備現代汽車的基本特點,卡爾本茨本人就是奔馳汽車的創始人之一。
戴姆勒公司于1900年推出了一款新的產品,該車的底盤更低并采用了發動機前置的布局,整體造型更接近現代汽車的樣子。時任戴姆勒公司董事長的埃米爾·耶利內克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女兒,并把這款車命名為梅賽德斯,之后這位董事長在尼斯拉力賽中獲得了冠軍,認為“梅賽德斯”這個名字能帶來好運,因此“梅賽德斯”成為了戴姆勒汽車的一個品牌。
世界公認的汽車發明者是德國人卡爾·佛里特立奇·奔馳。他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式三輪汽車,并于1886年1月29日獲得世界第一項汽車發明專利,這一天被大多數人稱為現代汽車誕生日,奔馳也被后人譽為“汽車之父”。
一戰促使兩大巨頭合并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奔馳和戴姆勒兩家公司為德軍提供了大量的運輸車輛,除了運輸車外,這兩家公司還參與研制了兩款輕型坦克LK I和LK II型,這是德軍為扭轉戰局所做的努力之一,計劃制造580輛但是直到戰爭的結束也才生產出兩輛原型車。
二戰中淪為帝國戰爭機器的一部分,開足馬力制造武器
兩家公司合并之后,戴姆勒-奔馳公司迎來了一位“死忠粉”,據說他一生中購買過44輛奔馳汽車。1933年希特勒上臺,歐陸風云激變,列強間暗流涌動,戴姆勒-奔馳為這位“死忠粉”量身打造了一輛造型典雅又厚重的“大奔”,它載著日耳曼民族的“希望”在大街上接受狂熱民眾的歡呼。然后這個所謂的“希望”再次帶領著德國走上了戰爭之路。作為給這個人提供座駕的奔馳,自然又成為了第三帝國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再說這輛定制的“大奔”,它的來頭可不小,是世界上第一款防彈汽車奔馳770K,它的車身增加了4毫米厚的特殊鋼板,使用了5厘米厚的防彈玻璃,這些導致了車身重量增加到3.6噸。為了能夠推動這臺車前進,奔馳給原本的8缸發動機增加了羅茨式機械增壓器。希特勒對這款車一見鐘情,無論是檢閱部隊還是到地方視察都乘坐這款車,奔馳770K一共生產了17輛。
汽車的發明者是卡爾·佛里特立奇·奔馳。卡爾·本茨世界第一輛內燃機驅動三輪汽車的發明人,德國奔馳汽車公司的創始人,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被譽為“汽車之父”。1890年,奔馳公司為德國第二大發動機制造高,1893年奔馳。
除了制造防彈車之外,戴姆勒-奔馳不可避免的為第三帝國研發和制造武器,其中陸軍方面最有名的就是三號坦克、三號突擊炮和VK3002 DB。三號坦克是二戰中德國閃電戰的主力裝備,但是到了戰爭中期就暴露出火力不足和裝甲薄弱的問題,因此戴姆勒·奔馳在三號坦克的基礎上改造出沒有炮塔的三號突擊炮,并且產量巨大,大約有10500輛裝配部隊,成為二戰中德國裝備最多的履帶式裝甲車輛。其廉價、便于制造且火力十足的特點在戰爭中發揮的淋漓盡致,被三號突擊炮摧毀的坦克數量超過2萬輛。
戴姆勒-奔馳另外一個坦克VK3002 DB就不算太成功了,它在競標中輸給了MAN公司的方案,后者是二戰中德國著名的豹式坦克。其實VK3002 DB是一款很有潛力的產品,它借鑒了蘇聯著名坦克T-34的設計,大傾角的車身和炮塔具有相當不錯的跳彈造型,并且在裝甲厚度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通過大傾角提高了裝甲厚度。說起來它競標失敗的理由也挺奇葩,據說是因為希特勒本人認為VK3002 DB前置炮塔的造型沒有中置炮塔的看上去符合日耳曼民族的審美標準,而且造型太像蘇聯的產品。
汽車是由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發明。1886年德國的卡爾·本茨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為動力的三輪汽車,于同年1月29日立案獲得專利。因此1月29日被認為是世界汽車誕生日,1886年為世界汽車誕生年。該車裝有臥置單缸二沖。
不過戴姆勒-奔馳公司的重頭戲是在輪式車輛上,其中L3000卡車是它在戰爭期間中生產最多的車輛,達到了27000輛。此外戴姆勒-奔馳公司還生產L4500重型卡車,對蘇戰爭開始后,為了應對冬季冰雪造成的路面泥濘的情況,L4500重型卡車還發展出了L4500R半履帶式的型號,能拉著4噸半的物資在非鋪裝的地面上最遠行駛100公里,成為東線作戰的德軍中不折不扣的驛馬。
除了地面載具之外,戴姆勒-奔馳公司另一個重要領域就是飛機發動機,二戰中德軍主力戰機、由巴村飛機制造廠(巴伐利亞飛機制造廠)制造的BF-109系列戰斗機搭載的都是戴姆勒-奔馳公司提供的DB600系列發動機。其中DB601發動機就是一款劃時代產品,它比原先搭載在BF109上面的容克210發動機功率高出快一倍,達到了1050馬力,而容克210只有605馬力。DB601發動機另一個突破性設計就是供油方式從化油器變成直接噴射(是現在歧管噴射和缸內直噴的雛形),這非常有利于飛機在空中做機動動作,而裝配化油器供油方式發動機的飛機在做機動動作時就要面臨因液面變化而無法將油抽取上來進而導致發動機熄火的風險,這種空中“停車”的情況相當危險,駕駛員說死就死。
可以說BF-109系列戰斗機在搭載了DB600系列發動機之后如虎添翼,成為了德國空軍王牌飛行員的搖籃,這些飛行員的擊墜數量是盟軍飛行員望塵莫及的。另外DB600系列發動機還遠渡日本,川崎公司就獲得了DB601的許可生產,三式戰斗機搭載的就是川崎公司生產的DB601發動機,不過此時的發動機名稱已經改為HA-40。
汽車發明者:德國人卡爾·佛里特立奇·本茨。第一輛汽車并不是四個輪子的,是三個輪子的汽車,和現在的三輪車一樣,前輪比較小,兩個后輪非常大。該車裝有臥置單缸二沖程汽油發動機,785cc容積,0.89匹馬力,每小時行走1。
田間地頭走出來的越野之王
二戰中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名揚天下,兵種的搭配、戰術的運用都成為后世學習的對象,但是二三線的后勤部隊仍然全面“騾馬化”,部隊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德國老百姓了。因為物資都要優先供給軍方用于生產武器裝備,德國老百姓在戰爭中的那些年過的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生活。不過戴姆勒-奔馳算是個異類,它在二戰期間面向普羅大眾推出了一款燒木炭的車,加滿一次炭能開200公里,這對出門只靠人力的老百姓來說絕對是個福音。
所以說烏尼莫克從一開始就是按農用機械設計的,只是它并沒有只按照農用牽引車這一種功能去設計,而是包含了牽引車、農機載具、工作平臺和小型運輸卡車這些功能來設計制造的。在烏尼莫克的研發中,曾經在二戰前擔任奔馳發動機開發部門工作的海因里希·勒思勒爾提供了相當寶貴的意見,因為他在二戰中以及二戰結束后一直從事農業工作,最終戴姆勒-奔馳造出了一款 “全地形泛用拖拉機”。
20世紀50年代,戴姆勒-奔馳在原先的基礎上推出了烏尼莫克S型,它的整備質量在1.5噸,從性能上說不僅對得起“全地形泛用拖拉機”的稱號,還能滿足軍方的要求。時值聯邦德國戰后部隊重建以及加入北約組織,烏尼莫克S型憑借出色的越野性能、多用途的功能以及過人的可靠性得到了軍方認可,并且隨著北約集團聯合軍演,烏尼莫克S型獲得了外國軍隊的青睞,訂單紛至沓來。如今該車除了廣泛裝備北約部隊之外,在非洲和南美洲等83個國家的軍隊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種既能拉著大炮“洗地”又能在田間地頭干活兒的“多功能拖拉機”簡直就是純爺們兒的代表。
烏尼莫克這么牛逼當然是因為一身過人的本領,非承載式車身就不說了,它用的還是鵝頸式縱梁結構;奔馳G級出名的前中后“三把鎖”是越野車迷心中的圖騰,烏尼莫克也有;另外烏尼莫克還有一個設計是現在很多越野車原廠狀態沒有的,這就是門式車橋。其實門式車橋很常見,公共汽車、機場擺渡車因為車輪直徑比較大而造成不便于乘客上下車,這就需要門式車橋把車廂更貼近地面,而烏尼莫克是把這個門式車橋反過來安裝在車上,進一步增加了離地間隙,讓車橋、差速鎖外殼和車底其它重要零部件更遠離地面。最直觀的成果就是,直橋車會“卡蛋”的情況,采用門式車橋的烏尼莫克未必會發生。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