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到興化汽車時刻表,泰州到興化最晚的一班車幾點
興化市,縣級市,隸屬于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歷史悠久。南蕩遺址文物證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興化就有人居住。興化建縣始于公元920年,五代楊吳武義二年(920),劃海陵縣北設招遠場,不久改招遠場為興化縣。1987年12月興化撤縣建市。
興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歷史悠久。南蕩遺址文物證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興化就有人居住。春秋、戰國時期為吳楚之地。周慎靚王時為楚將昭陽食邑。秦為九江郡地。漢至隋唐歷屬臨淮、廣陵、江都。興化建縣始于公元920年,五代楊吳武義二年(920),劃海陵縣北設招遠場,不久改招遠場為興化縣。故有“昭陽古邑”、“海陵舊址”之稱。北宋時期,初屬揚州,改隸泰州。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升高郵為承州,割興化而屬之。明清時代屬揚州府高郵州。1912年廢府制,興化直隸江蘇省。1941年2月興化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蘇中行政委員會,蘇中第二行政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曾建立過“興東縣”、“溱潼縣”、“沙溝縣(市)”,后撤銷并入興化(一部分并入東臺、泰縣)。1948年12月,興化解放,屬蘇皖邊區二專署領導。1949年5月興化隸屬蘇北揚州專區。1950年1月興化隸屬泰州專區。1953年1月泰州專區撤銷,興化隸屬揚州地區。1983年3月揚州地區撤銷,興化屬揚州市。1987年12月興化撤縣建市,仍屬揚州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興化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里下河地區腹部。東鄰大豐、東臺,南接姜堰、江都,西與高郵、寶應為鄰,北與鹽都隔界河相望。境內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政區東西最長、南北最寬各55公里。總面積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949.65平方公里,水面積443.7平方公里。興化市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常年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氣候資源十分豐富。
風景名勝
興化縣署
泰州到興化最晚的一班車幾點,興化縣署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間。北宋天圣年間范仲淹任職興化,筑海堤、建學館、興城市,實踐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平生抱負。二零零九年興化市對宋縣署進行移址重建,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復建了正門、譙樓、儀門、大堂、兩廡及當年范仲淹所建梅嶺、梅亭。在兩廡設立了范仲淹紀念館。
李中水上森林公園
李中水上森林公園位于興化市李中鎮,是都市人回歸自然休閑的好去處。李中水上森林占地面積1550畝,其中森林面積1050畝,水面面積500畝。園內水系豐富,河道縱橫,形“成河流回環,水杉林立”的景觀。這里是野生動物的天堂,貓頭鷹、野鴨、白鷺、黑杜鵑、草鸚鵡、山喜等在此筑巢生息。 林中烏平時有3萬多只,多時有6萬多只。黃昏時分,百鳥歸巢, 遮天蔽月,景象蔚為壯觀。
林中鳥平時有3萬多只,多時有6萬多只。黃昏時分,百鳥歸巢,遮天蔽日,景象蔚為壯觀。
戴南,興化 112 杭州汽車北站 興化市 13:00 戴南,興化 112 杭州汽車北站 興化市 11:00 興化 107 隨車電話發不上來,需要可以聯系
上方寺
上方寺位于興化市烏巾蕩。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清初達到鼎盛,雍正、乾隆兩帝多次游歷于此,并留有手跡和御賜寶物,被譽為“蘇北第一剎”,是著名的水上佛教勝地。現慈云橋、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戒臺殿、東偏殿、東廂房、放生池、月臺等建筑群已建成。上方寺四面環水,院內方竹、牡丹、臘梅及四時花木掩映泱泱池水,遠處雁戶、漁莊散落于湖河之上,諸水繞寺有如護法天龍,占盡邑中風水之靈氣。上方寺大雄寶殿高25米,雄偉壯觀,金碧輝煌,構建精致,其體量之大堪稱江蘇第一、全國第二。殿前的放生池中央聳立著8米高的觀世音佛像。
上池齋藥店
位于金東門老街的路口,也是目前興化唯一的一家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據說這家藥店創辦于清朝康熙年間。現在的藥店坐南朝北,面積約2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216平方米。前后兩進,為磚木結構。店里下為店堂,上為藥材庫房。后面還有制藥作坊。店臺上有多個青花瓷罐。店里的售藥處、坐堂區、等待處、收銀臺也分得很清晰。這里還拍過多部影視劇。
玄武靈臺景區
海池河畔的“玄武靈臺”景區,樓臺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玄武靈臺景區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一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
“玄武靈臺”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后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后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筑。 “玄武靈臺”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游臺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一。
板橋竹石園
板橋竹石園位于興化城英武大橋西南車路河沿岸,板橋竹石園主要以綠化與園林景觀建筑相結合,總建設用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園內有斑竹、茶稈竹、黃桿烏哺雞竹、菲白竹、鳳尾竹、孝順竹、早竹、紫竹、辣韭矢竹、水竹、小琴絲竹、南君竹等58個竹類品種,同時園區內配以各類喬木、花草,營造自然生態園林景觀,是興化市民休閑游玩的好場所。
昆山南站 興化 13:00 大型高一 85.0 興化 昆山北站 泰州 06:40 大型高一 84.0 泰州 昆山北站 興化 07:20 大型高一 85.0 興化 昆山北站 興化 09:15 大型高。
鄭板橋故居
位于興化東城灣古板橋鄭家巷。鄭燮(1693-1765),鄭板橋故居字克柔,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乾隆元年前曾居于此。故居坐北朝南,有門樓,上下屋,小書齋,小庭院天井,廚房等,屋內陳列有關鄭板橋的文物資料、書畫、塑像等。
一座普通的民宅,就因其主人的非凡影響,而令游人刮目相看,這便是海內外文人墨客心儀神往的興化“板橋故居”。
走進故居,迎面可見趙樸初、劉海粟題寫的“鄭板橋故居”和“鄭燮故居”兩塊大匾。
故居為粉墻灰瓦,面積雖不大,倒可暫避喧囂。院中信步,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院子里回響。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蓋世,曾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領銜人物。鄭家世代讀書,可謂書香門弟。鄭板橋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代,直至乾隆元年,他44歲中進士后才從這里走出家門。
八字橋文化廣場
八字橋文化廣場因“古八字橋”而命名,也因“古八字橋”而備受市民關注。八字橋文化廣場
八字橋位于老城區中心地段、四牌樓東側,即東城內大街與北城內大街交會處,橫跨南北流淌的北市河上的一座單孔花崗巖石橋。據《成豐重修興化縣志》載:“一名登瀛,東來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兩橋跨之,參差如八字,曰八字橋。”據有關史料記載,八字橋始建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距今已有近540年歷史。
依托“古八字橋”的歷史淵源而設計的八字橋文化廣場呈開放式扇狀,格局頗為大氣。廣場的整個布局大致分三個部分:東部為印象“八字橋”。由磚石結合新建的兩座仿古橋,一名為“登瀛橋”,另一名為“中和橋”。中部為興化城池圖。整個廣場以淺浮雕的形式,雕刻興化古代的城池圖,以再現古城興化四面城樓、吊橋、護城河的歷史風貌。其中建有獨具興化風格的荷花池噴泉,池中設有一組木蓬船及孩童戲水雕塑。廣場中段的前端將設計下沉式小型廣場,以便于市民開展文化健身活動。西部為四牌樓。按照四牌樓的原料架構,將位于文博中心院內的四牌樓遷址重建到廣場。四牌樓的四根立柱將選用福建產花崗巖石,仍然使用拆移的牌匾。據介紹,整個遷址重建的四牌樓將充分運用石材架構,加大頂蓋,保持原來的風格。
施耐庵陵園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水滸傳》作者。卒于淮安,其孫述元遵遺愿葬于此。
施耐庵陵園位于興化新垛鎮施家橋東北一百五十米。以施耐庵墓為中心,施耐庵陵園陵園內陳列有施氏家世表、與施耐庵及其后裔有關的各類文物以及《水滸傳》的各種版本資料。
姜堰城西汽車客運站 興化長途客運中心 10:30 13:40(共2班) 21 87 1 以上僅供參考
墓地四面環水,墓成圓形土堆,高3.5米,直徑4.5米,立“大文學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石碑一塊,高1.4米,寬0.4米,前有三門磚砌牌坊。東南有施耐庵文物陳列室。園內有趙樸初“重修施耐庵墓記”碑刻。
私人車。晚上6點左右就沒了。下面是站內發車時刻表,希望對你有幫助。參考資料:http://www.tzjtj.gov.cn/bmfw/default.aspx
東岳廟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