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到海鹽汽車時刻表
1998年桐鄉大事記
3月15日,桐鄉市設立“96315”消費者舉報投訴中心,受理消費者舉報投訴。
6月30號,全市推行政務村務公開制度。
9月,新中國建立后的桐鄉市首部地方綜合性年鑒——《桐鄉年鑒》(1998)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發行。
嘉善(普) 6.55 8.45 10.15 12.35 14.00 15.55(終點站:嘉善汽車站) 14.10元 桐鄉(普) 7.20 9.05 11.30 13.00 14.35 16.00(桐鄉汽車站)途徑:屠甸、桐鄉 9.60元 寧波(直達) 7.40(終點站。
12月1日,國家重點水利建設項目——杭嘉湖南排工程蓮花橋港河道工程開壩通航。工程于11月15日開挖,30日竣工;全長6.84千米,總投資4000萬元,開挖土方100萬立方米。
12月11日,桐鄉籍運動員鐘紅燕在第十三屆亞運會女子500米雙人皮劃艇比賽中獲金牌。
12月12日,建設時間四年多的滬杭高速公路桐鄉段工程竣工,29日通車。工程全長18.88千米,雙向四車道,投資6.5億元。
同年,全市實現村村通公路目標,村級公路總里程387.6千米。
乘汽車去,要先桐鄉到海鹽,然后海鹽到南北湖,大約要一個半小時,自己開車去,那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了。
————————————————————————————————————————————
滬杭高速桐鄉段。李群力/攝
余姚坐汽車到慈溪,慈溪長途汽車站有班車到海鹽,發車時間:10:20 15:50,票價
要致富,先修路!對于桐鄉民眾而言,感受最深的或許就是腳下的這條路。在這波瀾壯闊的40年里,桐鄉公路由少到多,由線成網,從當初的砂石路到如今的瀝青路,一條條鋪到了百姓家門口、鋪到了田間地頭。從“晴天滿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無奈到如今的寬闊美麗的高顏值大道,桐鄉人的出行越來越便捷。
如今,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在不斷提升著百姓幸福感的同時,也助推著桐鄉經濟社會的騰飛。
從“走得了”到“走得好”
腳步越走越快
“碗大桐鄉城,筷長梧桐街”,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桐鄉最直觀的寫照。在市民張炯的印象里,那時候交通條件很差,路很少,別說出桐鄉城了,就連從城區到烏鎮也只能依靠輪船,一個來回就得搭上兩天時間。“去趟鄉里就相當于‘出遠門’了,有的村民甚至一輩子都沒有進過城。”他說。
40年前桐鄉全縣公路里程僅110.35公里。境內唯一一條與外界相連的三級公路就是杭楓公路。如今市區公園路上車水馬龍,行人如織。你不會想到,這條路在當時被稱作“杭楓公路”,是320國道的前身,那時道路兩側還多是低矮的農房和成片的農田。
伴隨著改革開放,桐鄉的公路建設迎來了新高潮,腳下的路開始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612 余姚 13:50 54.00 27.00 柯橋、紹興、上虞、臨山、泗門、周巷 1901 杭州 6:35 28.00 14.00 桐鄉、洪合鄉、濮院 1931 桐鄉 8:10 11.00 8.00 洪合鄉、濮院 1932 桐鄉 9:30 11.00 8.00 洪合鄉、濮院 。
家住洲泉鎮的67歲居民詹柏民,對于家門口這條通往新農村的公路可謂是感觸頗深。40年前,詹大伯在洲泉鎮供銷社從事農資銷售工作,經常要去縣城備貨,但彼時洲泉到縣城還沒有通公路,因此只能依靠船運。“早上5點鐘開船出發,回到洲泉已是傍晚5點,這一來一去就要花上一天的時間。”他說道。
當1980年新農村至洲泉公路通車之后,詹柏民高興極了,這意味著他不用大費周折乘坐輪船,只要搭乘汽車就能到縣城了。“雖然當時的公路只有3米多寬,但是對于居住在西部的老百姓來說,帶來的便利可不止一點點。”而這也是桐鄉第一條縣鄉公路。
“現在年輕人可能已經不曉得究竟顛簸是怎么樣的了,那時候車行路上真叫顛,而且速度又慢。”市民俞偉遠至今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坐車的場景,而這樣的情形在“八五”期間市政府提出的“主干道高級化、縣鄉道路網絡化、公路路面黑色化”的目標后徹底發生了改變。
道路暢通帶來的直觀變化就是車流量的加劇。1995年,為了緩解梧桐鎮區與320國道交匯堵車矛盾,提高國道快速通行能力而修建了梧桐立交橋竣工通車,而它也翻開了桐鄉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標志著桐鄉開始從平面交通向立體交通發展。“這是桐鄉第一座立交橋,也是桐鄉境內第一個‘四自工程’。”說起這項工程,曾參與過建設的市交通運輸局老干部楊榮江至今感到很自豪。
1998年,一個桐鄉交通發展史上的分水嶺年代,,全市村級公路累計387.6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從雙腳丈量到抬腳上車,老百姓臉上的笑臉又多了一分。
從“遠天涯”到“近咫尺”
腳步越走越遠
梧桐立交橋橫跨320國道。
1983年,很多桐鄉人趕個集來回就需要一整天。1998年,桐鄉人可以“晨練杭州西湖,晚逛上海外灘”,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來源于桐鄉第一條高速公路——滬杭高速公路。
上世紀末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在浙江興起,桐鄉抓住了難得的發展機會。1993年,桐鄉建立滬杭高速公路桐鄉市建設領導小組,1994年,桐鄉建立滬杭高速公路桐鄉市建設指揮部,建設高速公路的大工程由此開展……
“這是桐鄉第一次建設高速公路,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楊榮江表示,第一次了解到工程需要業主、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三方共同參與,第一次參加需要全程錄像的會議……工程建設中的許多“第一次”令他印象深刻。
每一個工程背后都離不開“征遷”這個話題,而在這個即將帶領桐鄉邁入“高速公路時代”的大工程面前,桐鄉可謂是舉全民之力。
嘉善- 余杭 余杭 10:40 普通 濮院、桐鄉、崇福、臨平、杭州 嘉善- 嵊州 嵊州 8:00 普通 蕭山、柯橋、紹興、上虞 嘉善- 嵊州 嵊州 14:50 普通 蕭山、柯橋、紹興、上虞 嘉善- 武康 武康 6:55 普通 濮院、桐鄉、洲泉、新市。
作為工程的親歷者,楊榮江表示,“我們上門做思想工作,很多村民對于高速公路的概念很模糊,但當聽說它將推動桐鄉城市發展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在同意書上簽下了字。”
1995年開始動工建設,1998年12月29日竣工通車,歷時三年時間,桐鄉終于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而它的通車也大大縮短了桐鄉至上海、杭州、寧波的通行時間。“從桐鄉市區到杭州單程只需45分鐘,去一趟上海只需1個多小時,這樣的場景是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市民汪華直呼道。
其后申嘉湖高速公路、練杭高速公路桐鄉段相繼建成通車,讓桐鄉與長三角各中心城市之間,由“天涯”變“咫尺”。而高速公路強大的通行能力、快捷的運行速度、靈活的運行方式也為桐鄉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一撥又一撥的投資者紛至沓來,來到桐鄉投資興業。“桐鄉與杭州兩地距離更近了,運輸方便成本降下來了,車多跑幾趟,自然賺得就多了。”一位從杭州來桐鄉發展的企業負責人說道。
與此同時,桐鄉也在變“大”,烏鎮大道全線貫通,海鹽至安吉公路鳳鳴至洲泉段正在建造中,未來蘇臺高速公路還將穿城而過,交通網絡對外輻射面積不斷增大,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趨完善。
如今,翻開桐鄉地圖,可見內暢外聯的“大交通”格局躍然紙上,一條條大通道猶如一條條動脈,連接了東西、拉近了南北,拉開了桐鄉城市發展建設的全新框架,成為推動桐鄉城市發展的“騰飛線”。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