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霹靂游俠燈
出品 | 虎嗅汽車組
頭圖 | 視頻截圖
在1964年上映的電影《007之金手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詹姆斯·邦德順利完成任務后,像往常一樣駕駛著阿斯頓·馬丁DB5前往安全撤離點,沒想到副駕上的“隊友”突然叛變,調轉槍口。生死關頭,見慣大場面的邦德當然一點也不慌,左手大拇指推開擋把罩,按下隱藏在內的紅色按鈕。電光火石間,天窗打開,座椅彈起,叛敵的“隊友”還沒搞明白發生了什么,就被拋向半空,旋即墜地,成為007神話的又一人肉背景板。
刺激嗎?刺激。精妙嗎?精妙。跟咱有關系嗎?有,但不大。
因為,你可能沒機會成為風騷特工邦德,沒機緣成為阿斯頓·馬丁車主,但卻可以親自下場,在華夏大地上體驗一把電影中用來消滅反派角色的“彈射座椅”。
這樣的天賜良機是哪家汽車公司苦心制造的呢?是總部位于安徽省蕪湖市,有“技術癡男”江湖聲譽的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據天眼查APP顯示,奇瑞汽車近期公布了一項名為“汽車分離式彈射座椅及車輛”發明專利申請。專利是這樣寫的:汽車分離式彈射座椅包括上部座椅、下部座椅、連接機構、彈射機構和控制器四個部分;
工作原理是當汽車發生事故時,控制器接收到超過設定值的碰撞信號,連接機構分開,控制上部座椅向上彈射到空中;
從尺寸、形狀和造型上看,奇瑞汽車的這套“彈射座椅”和普通乘用車座椅并無差別;從內部結構看,主要差別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在上部座椅和下部座椅間增設了含爆破裝置的彈射機構,目的是實現座椅向上彈出動作;
第二,在上部座椅的靠背部內,增設了降落傘包,目的是讓彈出后乘員可緩慢安全落地,減少著陸時的二次傷害;
,紅藍是警察專用的,并且個人是禁止安裝的,另一方面,交警的肯定管,私自在車上改裝什么的和原來車檢的不一樣也是要被罰的,在車燈里安個警報器都是要被罰款的。
第三,增設了專為彈射機構提供數據信號的碰撞傳感器,目的是加快彈射響應速度,提升系統整體判斷準確度;
第四,增加了一條安全帶,將三點式安全帶升級為四點式安全帶。
下面,就讓我們先回到136年前德國斯圖加特,那個炎熱的夏天夜晚。
公園長凳,硌屁股
1886年,戈特利布·威廉·戴姆勒發明世界上第一臺汽車的同時,也發明了第一代汽車座椅:木板切削為底座,棉花填充為坐墊,鋼圈加木條組成靠背和扶手,看起來就像隨便一個城市公園里都有的長條板凳。
基本上沒大事,一般晚上路上哪有交警了,看見交警躲著點就是了,最好有認識的人,逮著也沒事,沒有人的話就祈禱吧,不過逮著的可能性不大,棗莊的交警沒弄么負責,白天都看不見人別說晚上了,不過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
那個年代的消費者對汽車座椅的要求也很初級:能讓我別站著駕駛就行了。
隨著汽車不斷發展,汽車座椅開始進入飛速進化期。1907年,為滿足長途駕駛需求,通用汽車推出“沙發座椅”,各種軟性材料被大量填充到靠背和坐墊里,“公園長凳”進化為“云朵沙發”。消費者的訴求也從“別讓我站著”演進成了“別讓我難受”。
為了把舒適推向極致,設計師還先后向“沙發座椅”添加了前后、俯仰等多角度調節機構,讓駕乘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在車內施展各類動作,這樣的座椅同時受到了追求舒坦的富裕階層和需要隨時隨地為愛鼓掌年輕情侶們的喜愛。
但很快,問題就來了。
貫通式“沙發座椅”確實舒服,可在歐洲多彎的道路條件和安全帶尚未出現的情況下,駕駛者很容易在過彎時左右側滑。駕駛者拿生命開車,乘坐者用生命坐車。
但想賺錢的汽車公司,怎么可能輕易放過座椅這個用戶感知度極強的部件。接下來,他們開始變著法的上演這門叫做“取悅用戶”的花活藝術。
屁股決定錢包
如果你對汽車行業稍有關注,一定聽過這些對座椅的描述:豪華航空座椅,為您帶來頭等艙級的乘坐享受。
翻譯下就是:買了咱家車,基本就告別頭等艙了。
對消費者來說,這是用戶體驗的躍遷;但對座椅工程師來說,這是工作量的暴增:要在一張座椅內,塞入調節、記憶、按摩、加熱、通風、震動、揚聲器等各式各樣的裝置。
1955年,福特在第一代雷鳥車型上標配了四向電動調節座椅。1966年,凱迪拉克為DeVille轎車裝上了12向加熱通風電動調節座椅,沒錯,就是電影《綠皮書》里的那款。
拋開這些“遠古神車”,汽車公司們近現代在座椅上花費的心思,一點也不少。
先來看德國寶馬。
在2000年發布的第三代7系(E38)上,寶馬推出了“第三代汽車座椅”的代表作,除了眼花繚亂的舒適性功能外,這家德國豪華汽車公司還首次將多媒體系統整合進座椅頭枕,實現全維環繞式音影體驗,比中國造車新勢力們早了整整20年。
再來看英國賓利。
法律上時不允許的,不過交警基本不管,除非您太走運了,交警心情極度不好因為這個抓你。呵呵,放心吧,問題不大,不過驗車的時候拆了就好。要不可能會麻煩點兒,不過不建議弄那個,除了好看p用都沒有。還把機艙里里走的到。
今年7月,賓利公布了將在Bentayga長軸版上搭載的新一代豪華航空座椅,其獨特之處在于導入了兩個新系統:第一,座椅表面熱舒適性感應系統,借助可檢測乘客接觸表面溫度和濕度水平的傳感器,來實現每25毫秒0.1 oC精確的座艙氣候調節;第二,姿勢調節系統,座椅輪廓可根據用戶的體形調整,通過激活座椅內不同的氣動區,來調節身體與座椅間的接觸壓力。
最后看韓國現代。
這還不是最騷的。現代今年7月向歐洲專利局提交了一項關于“震動座椅”的專利,旨在電動車上平移燃油車加速、減速、換擋等操作中的震動,通過內置4到8個振動器將震感傳遞給駕駛員,模擬與燃油車接近的物理感。
汽車公司盯著用戶的虎背、熊腰、屁股和脊椎,是因為這些器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用戶掏錢的意愿。尤其是當汽車從單一的交通工具向場景無縫銜接,各場景互聯的“移動第三生活空間”邁進的進程中,作為直接接觸駕駛者和乘員的裝置,座椅在用戶體驗上的作用舉足輕重。
去年蔚來遭遇的“蔚你折腰”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021年4月,一位蔚來ES6車主表示:“自從買了蔚來ES6性能版以后,經常出現腰疼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現在基本上天天腰酸背痛腿麻,到醫院檢查出是腰間盤膨出。這個座椅怎么調開車都很累,明顯有設計缺陷。”
此后,蔚來用戶關于“座椅舒適度”的缺陷投訴開始上量。在車質網的蔚來用戶投訴中,超過70%是針對座椅的,投訴車主們建立的維權群人數超過2000人。為了解決問題,蔚來重金挖來原佛吉亞中國CTO及前博澤VP王瓊,成立專門的座椅研發部門,最終依靠付費的“座椅舒適體驗個性化方案”平息了這場風波。
正所謂“座椅造得好,車主吐槽少”。但想取悅嚴苛的中國汽車消費者,“造得好”已經不夠了,還得“造得妙”。座椅成了區分汽車制造商造車水平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智能座艙中增量彈性最大的零件。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晚上10點半,車主進入車輛,導航回家,語音詢問是否需要開啟按摩,通過頭枕音響播放舒緩音樂,開啟暖色車廂氛圍燈,開啟香氛,車主給出回答,車輛自動記憶并學習使用習慣。類似場景復現時,自動完成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的調節動作,以智能化手段提升車主的座艙舒適指數,就像美國電視劇《霹靂游俠》中會說話的Kitt汽車那樣。
當然,更理想的調節方式是:駕駛者坐定后,無需任何繁瑣設置,座椅自動識別身高體重,并匹配數據庫,將座椅、方向盤、后視鏡調整到合適位置并記憶,一整套動作倘若能行云流水地跑下來,相信沒幾個人會不為之心動。
當智能汽車座椅真的可以對每位乘員的虎背、熊腰、屁股和脊椎進行快速匹配,并第一時間給出乘坐最優解時,又何需祭出“彈射座椅”這樣的獵奇手法來博取眼球。
寫在最后
估計是因為你安裝警燈吧,非法改裝倒是算不上,別說這是什么霹靂游俠燈,不是警燈,衛生紙也是紙不是么?從外觀上看,足以糊弄大多數老百姓了。非法安裝警用燈具,警報器什么的,按規定是要重罰的。2000這個罰金稍微偏高一點。
“彈射座椅”的愿景很美好,但現實落地中一定會遭遇的無解之題卻有很多,列舉幾個:
第一,“彈射座椅”實現保護的前提是具備一定的離地高度,在高度不足的情況下,降落傘包無法獲得足夠充分的打開時間,這意味著汽車座椅里的降落傘裝了,但又好像沒裝,除了增加車輛的整備質量外,再無它用;
第二,汽車碰撞的發生都在眨眼之間,如果彈射系統的工作時間與碰撞動作同步,傷害就已經無法避免,其作用還沒有安全氣囊來得實惠。倘若碰撞相對劇烈,造成發動機艙大量位移入侵乘員艙,彈射或許還會對乘員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腿卡在方向盤下再被彈到半空?“五馬分尸”也不過如此吧;
第三,如果“彈射座椅”的工作邏輯是在多種傳感器的作用下,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預判,提前彈出。傷害確實能被有效避免,但問題是預判的標準是什么,系統觸發的閾值該如何設定,敏感和遲鈍之間的度該如何拿捏,誤判發生的概率有多少,大量的道路測試數據又從何而來。萬一誤判就彈,一車人都出艙,就成真·自動駕駛汽車了;
第四,單個彈射座椅在戰斗機上的造價輕輕松松突破百萬,比任何一臺奇瑞在售車型都貴。考慮到車載彈射座椅可通過批量生產、減少高精尖技術的密度來降低成本,但想拉低進50萬元內也屬實是天方夜譚。再說,手握50萬,就算不買“500萬以內最好的SUV”,也沒必要全花在一張座椅上。
畢竟,想讓自己的車一鍵變成戰斗機的人,沒那么多。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