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條汽車生產線,中國汽車生產線是不是進口的
圖為種植戶采收番茄。 陳冠言 攝
中新網百色11月18日電 題:邊城廣西百色巨變:紅土收獲希望 工業挺起“脊梁”
廣西百色,一座紅色的城市。
發生于1929年的百色起義,激勵著紅土地上的一代代人。百色起義紀念館內,一件件實物和一張張圖片,再現當年波瀾壯闊的場景。極目遠眺,奔騰不息的右江兩岸盡顯邊城90多年來的時代巨變。
紅土地上收獲新希望
秋天,沃野豐收。在3.63萬平方公里紅土地上,糧食、水果、蔬菜、甘蔗、蠶桑、茶葉、中藥材等產業,使百色成為全國“南菜北運”基地、全國香料基地、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國家糖料蔗基地,有“中國芒果之鄉”、“中國砂糖橘之鄉”等美譽。
11月,田陽區頭塘鎮頭塘村番茄基地進入采收季。種植戶黃秋云連日躬身田間,“這幾年品種改良,技術也越來越穩定,粉果番茄畝產最高可以達到8000至10000斤。”黃秋云的24畝地,改變過去單一的水稻種植模式,推行“稻+番茄”一年二熟水旱輪作種植,土地產值顯著提高。
作為“南菜北運”秋冬蔬果中重要的品種,百色番茄皮薄味甜,易于保鮮,中國汽車生產線是不是進口的,每年吸引不少經銷商到田間地頭收購,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而全國首條“南菜北運”鐵路果蔬專列“百色一號”,已累計發送貨物2萬噸。
作為“南菜北運”秋冬蔬果中重要的品種,百色番茄皮薄味甜,易于保鮮,每年吸引不少經銷商到田間地頭收購,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而全國首條“南菜北運”鐵路果蔬專列“百色一號”,已累計發送貨物2萬噸。
中國一汽,在吉林長春,1953年奠基興建,1956年投產,解放汽車問世!望采納!
目前,當地引進10多家以芒果加工為主的企業,預計到2023年全市芒果加工產能達30萬噸,約占芒果總產量的1/3。
圖為百坭村砂糖橘基地和修通的道路。 王以照 攝
工業挺起高質量發展“脊梁”
百色市是“中國鋁都”,鋁土礦遠景儲量超過10億噸,約占中國儲量的四分之一。
走進位于田陽區的吉利百礦集團年產1000萬只鋁輪轂項目生產車間,輪轂毛坯在自動物流線上經過熱處理、機加工、噴涂等流程后打包運輸。產品終端市場是中國西南、華中、華南地區和東南亞。
改革后中國引進的第一條汽車生產線是從南美購進的二手桑塔那汽車,那代表的是德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生產水平
廣西百礦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志鴻表示,依托吉利汽車產業的體系化優勢,項目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乘用車鋁合金輪轂及鋁基新材料輕量化汽車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
位于平果市的廣西大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太陽能光伏制造為主,是集加工、生產、建設、運維于一體的新能源企業,擁有廣西第一條光伏組件生產線。“光伏組件對鋁的需求巨大,每塊光伏板的鋁制邊框占到這個組件價格的20%。”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綜合利用鋁土礦資源,并通過自主光伏發電控制成本,形成良好產業循環。
企業回采購移動式、固定式液壓登車橋,移動式固定式卸貨平臺等物流設備時首選要考慮耐用性,蘇州琇澤登車橋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移動式登車橋與固定式登車橋的專業廠家,分為移動式登車橋和固定式登車橋。主要是6噸-25噸的登車橋為主(還可以根據的要求定。
百色鋁在不同領域的創新,折射的是鋁產業發展理念的變化——擺脫傳統資源依賴,在“鋁二次創業”中掘新機,支撐工業振興根深葉茂。
當地官方介紹,百色市鋁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當地提出力爭到2025年,建成覆蓋中國西南、面向東盟的先進鋁制造業中心,基本實現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圖為太陽能光伏制造。 陳冠言 攝
共話鄉村振興
坐落在群山之間的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曾是“十三五”時期的深度貧困村,也是“七一勛章”獲得者黃文秀不懈付出的地方。
中國第一輛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裝配出了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第一批駛下生產線的解放牌汽車叫CA10型,參加了1956年的國慶閱兵式,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的誕生,凝聚著全體建設者的辛勤汗水。
如今,百坭村砂糖橘種植基地里一派豐收景象,一幢幢農房換上白墻、紅窗和青色琉璃瓦,休閑娛樂廣場、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黃文秀生前的一樁樁心愿,在村民的共同奮斗下成為現實。

班統茂曾是百坭村那用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脫貧攻堅戰中成為致富帶頭人。靠種植砂糖橘,班統茂家年收入達10多萬元,“過去買輛自行車都舍不得,現在全屯8戶人,擁有10多輛小汽車。”2021年,百坭村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5萬元。
百坭村的發展變化,是百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果的縮影。
百色是多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7%。“百色發展史是與貧困的斗爭史。”中共百色市委書記黃汝生介紹,當地通過桂西五縣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興邊富民”行動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等方式,推進扶貧開發。2020年底,百色實現102萬貧困人口脫貧、899個貧困村出列、12個貧困縣摘帽。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百色市持續鞏固防貧監測和幫扶成果,不斷提高脫貧群眾工資性、生產經營性、轉移性收入,目前全市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達47萬人。(完)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